龙城兴盛房产交通设施如何,太原在历史上怎么样?
太原历史上的几次兴衰【一】
太原古称晋阳。许多地下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华夏的祖先就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生育繁衍,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497年前,古晋阳城问世,历经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十数个朝代,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公元979年,赵宋毁太原,新兴的太原又先后在宋、金、元、明、清等数朝中崛起,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古城和商业都会。
在太原历史上有许多值得记载的传说和大事:“台骀降龙”变龙山,夏禹治水改龙头山为系舟山;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唐为晋;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的家臣董安创建晋阳城;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分其晋”,晋阳成为赵国都城;公元前180年刘恒在晋阳“龙潜”16年后即位汉文帝;公元304年东晋并州刺史刘琨为抵御匈奴入侵9年喋血保卫晋阳;公元550年北魏高欢、高洋父子定晋阳为“霸府”、“别都”;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兴晋阳夺取天下,称晋阳为“龙兴”之地,把晋阳定为“北都”、“北京”;公元923年——960年石敬搪、刘知远和刘崇兄弟凭借晋阳争夺天下,走马称帝建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称晋阳为“龙城”;公元979年攻下晋阳,为“钉”、破“龙脉”,火烧水灌,彻底摧毁晋阳;公元982年赵宋派潘美在唐明镇重建太原城;经金元狼烟后,明清扩建太原,商业兴起,后又遭天灾人祸,日渐萧条。古城太原,历经沧桑。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城镇和农村。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陆续在各地修筑城池。最初建筑晋阳城的是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予。董安予创建晋阳古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7年以前,故趾在今晋源古城营一带,因城池建在晋水之阳(古以北为阳)而得名晋阳。古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地势十分险要,城堡十分坚固。据说,董安予在修筑晋阳城时,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板夹夯土成墙,修治城廓。用高丈余的草木做宫舍的围墙,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使晋阳成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的赵国初期的都城。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部,初置太原郡,郡置设在晋阳。这时的晋阳也就叫太原了。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为抵御匈奴,选派韩王信坐镇北方,改太原郡为韩国,都城设在晋阳,从此晋阳成为北方的边防重镇之一。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把雁北和太原郡划在一起,称为代国,封他的儿子刘恒为代王。晋阳又成为代国的都城。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周勃等人拥戴刘恒继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由于他念念不忘他与其母出宫后生活了16年的晋阳城,称晋阳为“龙潜”之地,对晋阳十分重视。
当时,晋阳不仅是军事重镇,商业、农业都很发达,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能造出雪白明亮,耀人眼目的钢镜、铁镜等物,被称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太原郡“属并州,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千八十八,县二十一”。当时,在今天的山西境内有252万余人,可见其中有近30%的人口生活在太原境内。从晋阳城创建,经秦到两汉时代,可以说是太原历史的第一个兴旺时期。
东汉末年,国力暗弱,匈奴贵族势力逐渐南移,到晋朝初,并州的大部分地区被匈奴占据,仅剩晋阳附近的一些属县。尤其是到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市)建都,自称汉王。他分别占据高平、屯留、平遥、介休等地,矛盾指向晋阳。晋阳人民在并州刺使刘琨领导下,抵御匈奴入侵,坚持长达9年的喋血保卫战。当时的太原一带,逃亡剩下的户不满2万,人民饥荒,寇贼纵横,道路断塞,一片荒凉。刘琨失败后,在公元316年至396年的80年间,太原地区曾被当时称为“五胡”的匈奴、羯、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创建的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太原人民长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遭受了数不清的灾难。
【二】
公元396年,北魏王拓拔攻占晋阳,置并州。公元523年,高欢(又名贺六浑)掌握了北魏政权,他依据晋阳地形险要,城池坚固的优势,建立了大丞相府,有力地控制了北魏实权,称晋阳为“霸府”。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了东魏政权,自立为帝,历史上称北齐,都城虽然设在邺(今河南安阳),但仍以晋阳为基地,亦称为“别都”。由于高氏父子对晋阳有感情,十分重视对晋阳的修建。
公元545年,高欢在晋阳修了晋阳宫;576年后主高纬修建了大明殿;577年幼主高恒修建了晋阳十二院,其壮观程度超过了邺城的皇宫。北齐统治为了游览还在晋祠修筑了读书台、望川亭、鱼沼、飞梁及“善利”、“难老”两个泉亭。与此同时,还在晋阳西山的天龙山和龙山修建了天龙寺、童子寺和法华寺,依山凿岩,雕刻石佛。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天龙山石窟艺术的最早开凿。这个时期,太原市的农业、商业也得到恢复发展。晋阳城内商业兴盛、市面繁荣,成了北齐的主要商埠。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由于当时突厥称雄北方,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晋阳城成为北方军事重镇。隋文帝封他的次子杨广为晋王,驻守晋阳。公元605年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他把晋阳作为他的“龙兴”之地,在北齐晋阳宫外,又筑起了高13公尺,周围3.5公里的城墙,叫做新城,在城边修筑了高13公尺,周围4公里的“仓城”,并且又修建了一座晋阳宫。由于隋炀帝荒无道,大兴土木,爆发了各地农民大起义。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夺取了隋朝政权,于618年建立了唐朝。由于李唐王朝对他们起兵的发祥地十分重视,对晋阳城不断扩建,原来的晋阳城主要在汾河西岸,称为“都城”或“西城”,城中有大明城、晋阳宫和仓城,唐太宗李世民又派人在汾河东岸筑起了东城。武则天在位时,并州刺史崔神庆又在东城、西城之间修建起了中城,正好跨在汾河之上。当时的都城与东、中城相连,称为太原三城。规模宏伟的晋阳——太原之城,成为唐朝的北方屏障。
因为东城内井水苦涩难饮,还修筑了从西城把晋水架过汾河引到东城的引水工程,叫晋渠。其后,河东节度使马燧又修建了想东城引晋水工程,还潴成隍塘蓄水,又把汾水分出许多小流环城流绕,两旁都载上杨柳,进一步绿化、美化了城市。与此同时,还在晋阳修筑了许多厅、堂、寺庙,这些建筑围绕晋阳宫、大明宫、坐落在清水绿树之间,使晋阳城更为堂皇清雅。唐代宏伟的晋阳三城,共有24道城门,晋水擦西城而过,汾河穿中城南流,晋渠穿西城、过中城,跨汾河达东城,使之流水哗哗,杨柳飘絮,楼台相望,宫阙巍峨,蔚为壮观。
当时的晋阳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富庶,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是全国主要货币的中心。铁制武器日臻完美,并州剪刀锋利无比,铁镜、铜镜、盛誉全国。此外,晋阳硝石、葡萄酒都是当时的贡品。唐代的晋阳不仅城市繁华,而且文化荟萃,人才辈出。诗人白居易、文学家王翰、工部尚书乔琳、宰相狄仁杰都是太原出生的唐代名人。诗人礼李白、杜甫也都来过晋阳。李白还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的诗剧,杜甫也曾写下“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凇半江水”。
公元690年(唐代武则天天授元年)定太原为北都,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以北都为北京,与首都长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据记载,当时的太原府“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太原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由于晋阳城城池坚固,唐以后的五代,这里几度被一些野心军阀作为割据称雄的堡垒,称王称霸,自立为帝。
从公元907年到979年七十多年间,太原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几个王朝,你争我夺,轮番占领,使晋阳古城惨遭摧残,太原人民苦不堪言。最惨痛的是公元979年(宋太平兴过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经19年“三下河东”,终于灭了北汉,下令焚毁晋阳,次年又引晋水、汾水倒灌晋阳废墟,毁城灭迹,使这座经营近1500年的名城,随着五代的结束而彻底毁灭。
【三】
赵光义毁灭晋阳城后,为了炫耀他平北汉,毁晋阳的功绩,把他指挥作战是驻扎过的崇圣寺改为统平寺(在今后林),修筑了平晋城,但晋阳人民都不敢去那里居住。许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流离失所,逃到唐明镇和三交村落户,唐明镇当时是一条仅有一条街的小村庄,在现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三交村在太原城北古城村。
由于太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修筑城墙,兴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长5.28公里。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城西南至现迎泽大街的北边,西至现新建路的东边,后小河、东后小河是当时北面东边的城壕。据说当时认为晋阳出过好几个皇帝,是个‘龙城”,赵宋毁掉晋阳新修太原城街道时,都筑成丁字街,是为钉破“龙脉”,使太原不再出现“真龙天子”,危及赵宋天下。
并忌讳使用“晋阳”、“太原”名称,而设为紧州军事,派潘美、杨业把守。公元1023年宋仁宗即位后,对太原又进行了修建,1025年太原和州陈尧佐为了防阻汾水泛滥,在汾河东岸筑了长堤,并引水潴成湖泊,湖堤畔栽种了许多柳树,名曰“柳溪”,东山上长满遒劲葱茏的古柏苍槐,称为锦绣岭。公元1059年赵宗又以并州为太原府,府治设在太原城。公元1060年又修建了著名的晋祠圣母殿。1069年在东山根的马庄修筑了一座大庙芳林寺,两座寺庙东西映辉,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太原的工商业也逐步繁荣起来,太原城区西南的米市街、南市街、柴市巷、菜市街、麻市街是当时的米、柴、菜和日用品市场;帽儿巷、靴巷、剪子巷、帘子巷、毡房巷、酱园巷等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手工业、陶瓷、冶炼业尤其发达,制造的铜镜作为贡品上贡。设在孟家井、冶峪的官窑生产的“木理纹瓷”,当时在全国颇负盛名。 经过宋代七八十年的发展,当时太原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赞语。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辖十县,有“户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这个时期,可以说历史太原新城建成后,经北宋一百多年稳定发展达到的又一个兴旺期。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奴役和剥削劳动人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赵宋统治摇摇欲坠。这一时期,散居在长白山、松花江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强盛起来,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称帝,国号曰金。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由粘罕率军于12月抵达太原城下,河东宣抚使童贯逃跑,太原知府张孝纯率众奋力抵抗,誓死保卫,被围困250多天,终于粮绝人亡而失败。
公元1126年(端康元年)2月14日,宋钦宗赵恒下诏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交金人。从此,太原人民在战乱摧残,异族压榨下,度过了80多年。据记载,太原路(后改为冀宁路)辖区的人口减为“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十,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
【四】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儿子为晋王,驻守太原,并在太原设置了“山西中书行省”后改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务。晋王让他的岳父谢成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向东、南、北面扩展,建成了周围14公里,高约18米的城墙,外用砖砌,开8个门:东为宜春(大东门)、迎辉(小东门)、南为迎泽(大南门)、承恩(首义门)、西为振武(水西门)、埠城(旱西门),北为镇远(大北门)、拱拯(小北门),城外城壕深10米,城头四角建角楼4座,小楼92座,敌台32座,使之成为“坚逾铁瓮‘的城堡。晋王还在城内修建了宫城,富丽堂皇的王府宫殿,有三个大门:“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
宫城的外城墙叫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肖墙内还修建了为晋王服务的各种设施,为举行祭祀的天地坛,管理膳食的典膳所,供游乐的花园杏花岭、松花坡等。晋王的王室分封为王,纷纷占地建造王府,为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大小濮府等,还有钟楼、鼓楼、庙宇。到清带,太原城规划基本与明代差不多。统治者为防备人民反抗,在晋王府的废墟上修建了4000余间营房,驻扎精骑营,后叫精营街,以上许多地名仍保留至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明代太原的兵器创造更为发达,城内奶生堂与半坡街的“镔铁坑”相传是明初锻铜作坊的遗迹。从宋代开始的烧陶器”官窑“,更为普遍。清朝中叶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炼铁和硫磺生产也很发达。商业方面出现了封建性的同行会,形成了粮行、油面行、绸缎行等十大行业。许多街道以行业命名,如东米市、西米市、东、西羊市、估衣市、棉花巷等。与商业资本紧密相关的银钱业也曾兴隆一时。太原是明清两代的边防重镇,又逐渐成为北方的主要工商业都会。
《明史.地理志》和《清史稿.地理志》对太原府人口未作记载。据明《太原府志》统计:明万历(公元1573至1620年)年间,太原府辖25县,有121043户,990450人,其中:太原县有9827户,73438人。但是由于受了几次天灾的劫难,太原城再次凋衰。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晋王府失火,从内城烧到宫门,燃烧数月,所有宫殿和各种建筑化为灰烬:公元1815年(嘉庆20年)东山洪水爆发,浪高丈余,冲没了东关,大南关,受灾十分严重,使太原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同时瘟疫流行,人民不是饿死,就是逃亡。公元1886年(光绪12年)汾河决堤,水势凶猛,半壁西城顿成泽园,满洲城、学台衙门、太原府文庙、阳曲县文庙及许多民房荡然无存。经历几次大劫,据地方志记载:公元1900年(光绪26年)太原一城四关,仅有人口3万人。
1911年辛亥革命后,虽然创建了一些军火工业为主的现代工矿业,修建了简易机场和南、北同蒲铁路,城区内也陆续出现了商店、饭店和公用设施,但城市和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尤其是当时正是烽火连天、战祸不断的战争年代,古城太原经济凋蔽,民不聊生,一片萧条景象。
西游记里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唐贞观三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千难万险,途径几十个国家,行程七千余公里,前往天竺取经求法。明朝时,小说家吴承恩以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为蓝本,在前人话本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给取经故事披上了神话的外衣,使其能够得以快速、广泛的流传。而关于唐僧西天取经的原因,在历史上和小说中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上玄奘西天取经的原因玄奘,本名陈祎,唐代著名高僧,被尊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自小聪慧伶俐,熟读儒家经典著作,十岁时出家。出家后的玄奘一心学习佛法,短短几年内就通读佛家经典,名声大震。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游历名山古刹学习佛法,先后去过河南、四川、河北、陕西等地,师从多位高僧,佛学造诣达到了很高水平。
在此过程中,玄奘发现当时南方主流的佛学著作,如《摄论》《俱舍论》等,与北方主流的佛学著作,如《涅槃经》《成实经》《毗昙》等,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很大分歧,尤其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差异很大,无法融会贯通。为了统一国内佛学思想的分歧,玄奘毅然决定前往佛教圣地天竺(今印度),求取原版梵文经书,重新加以翻译。
经过长途跋涉,玄奘终于到达天竺,并在那里停留了十数年,期间他潜心研究佛法,并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僧,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贞观十九年,玄奘学成回到长安,得到唐太宗的亲自接见,并专门建造了慈恩寺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来保存玄奘带回的六百余部梵文经书。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玄奘潜心翻译经书,译著达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对汉传佛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小说中玄奘西天取经的原因与历史上的玄奘不同,小说中唐僧取经的原因更为复杂,可以说是如来、皇帝等各方利益博弈的一个结果。
从如来角度来看在《西游记》中,与其说是唐僧西天取经,不如说是如来向东土传经。根据书中的描写,唐僧取经的根本原因是西天如来佛祖有传经向东土传经的计划。小说第八回,详细描写了如来的东土传经计划: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
因此,唐僧历尽艰辛西天取经,都是如来事先一手安排好的,目的无非是扩大自己经书的影响力,为自己推销经书造势,进而扩大佛派的势力范围。唐僧师徒冒险西天取经,是在为如来打工。
从皇帝角度来看在小说中,有一段唐太宗地府还魂的故事。讲太宗在崔判官的带领下游览地府,所到之处都是被他杀死的冤魂,要寻他来索命。唐太宗为此吓得不轻,还阳之后,在崔判官的建议下举办水陆大会,超度亡灵,去除心魔。而这位主持水陆大会的人,便是唐玄奘。
在水陆大会举办期间,观音菩萨受如来委托,前往东土寻找取经人并在大会上见到了玄奘。当众指出大会上所讲小乘教法的弊端,并提出了大乘教法的好处:
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这两点正是唐太宗所关心的,也是他耗费人力物力举办水陆大会的原因。现在得知小乘教法无法达到目的,只有大乘教法才能办到。因此,唐太宗不惜一切代价,派玄奘前往西方求取大乘教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唐僧师徒冒险西天取经,是在为太宗打工。
一方面,唐僧在水陆大会时收取了唐太宗赠送的两件法宝,即锦镧袈裟和九环锡杖,这都是无价之宝。既然收取了别人的好处,特别是皇帝的,那么就要为皇帝效力,西天取经就是唐僧报答皇帝的方式。用唐僧自己的话说,就是:
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另一方面,西天取经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观音菩萨离开水陆大会现场时,留下了一张简贴,上面写道: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最后两句说的明明白白,如果谁能取回真经,便可以修得金身正果。得到观音如此承诺,自然对僧人玄奘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唐僧师徒冒险西天取经,是在为自己打工。
综上所述,小说中唐僧冒险西天取经,并非如历史上玄奘那样伟大,它是如来、太宗和唐僧自己三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怎样才能够将科技转化为成果运用到教育孩子上呢?
如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高,时代也表现出了日新月异的特征。通过以往的发展规律,我们也能够总结出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兴盛走向衰落的,然后逐渐被新事物所替代的。在教育领域也同样适用着这个规律。你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势已经沿袭了很多很多年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的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说,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福祉的增进,使得大家都有了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于是大量的孩子进入了学校的体系,这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解决问题。再者以往的教育可以说是资源密集型的行业,这个资源密集说的是极其依靠教师资源,不论是管理孩子还是批改孩子作业阅改试卷,哪怕是监考等各种繁杂的工作,都依靠老师来完成。这不仅向社会要求更多的老师,而且也要求着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龙城任教时,接触过一款APP,365托管管家,成功的将通讯科技运用到了教育方式的改革上。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可以线上授课,孩子可以线上听讲,连作业批改和试卷阅读都有线上的渠道,甚至还有人工智能的帮助。
为什么说洛阳是一座文化圣城?
河南人的确造假历史的本领直追韩国,一个陪都备胎,吹成十三朝古都,吹成最早建都的城市,说是文化名城还能信,洛阳的古都也就西晋一朝,其他的全是备胎陪都,别吹什么神都,好像自从刘德华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后开始吹自己是神都,貌似武则天那二十年在洛阳主政以外后世朝代也没见这么叫过,别说二里头遗址是夏都,夏是否存在还尚在考证,你们河南就把夏都搞到手了,国务院再给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馆回复中明确要求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不得使用夏都二字,不信可以查,西周青铜器何尊上铭文记载周成王命周公建造了洛阳城作为镐京的备胎陪都,也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建造洛阳作为陪都备胎的记载,为什么大一统王朝都不愿意选洛阳作为都城,仅仅是让洛阳做陪都备胎,历史上洛阳作为长安内乱的避难所,一旦内乱就迁到陪都洛阳,一旦太平就搬回长安。西周出岐山建都丰镐,周成王命周公建造洛阳作为陪都,直到周幽王时废太子勾结犬戎作乱才搬到陪都洛阳,一去洛阳天下就开始大乱,东周春秋战国,天子架空,靠救济生活,西汉建都长安文景之治,汉武雄起,末年王莽乱局,迁都洛阳,皇帝又被挟持,董卓,曹操,十常侍,三国并立,西晋冒险建都在洛阳,于是西晋窝囊,五胡攻入西晋首都洛阳,五胡乱华,八王之乱,隋朝建都长安隋文帝开皇之治,搬到陪都洛阳,几年灭亡。唐朝建都长安,贞观之治,武则天篡权怕挨揍跑到陪都备胎洛阳,死后埋长安,唐玄宗迁回长安开元盛世,后来又有宣宗大中之治,北宋建都河南出现靖康耻,皇帝父子和妃子官员几人被掳去当奴隶。这也是为什么迁都洛阳必死无疑。也是历代只有西晋建都洛阳,其他统一朝代建都长安让洛阳做备胎陪都。 一个陪都非得吹成宇宙中心。什么华夏发源地,你们仅仅是华夏发详地的之一。不是最早的,甘肃,陕西,山西,才是最早发源地。天天抢别人历史,吹自己是全国人民祖宗,养活全国人民,抢甘肃的龙城,伏羲,抢山东的孔子,墨子,抢山西的夏都,抢湖北的诸葛亮隆中,楚文化,抢陕西的炎黄二帝,河南自己竟然造假了玉皇大帝故里,女娲故里,老虎故里,七仙女故里,盘古故里,哪吒故里,要开蟠桃会了?知道西安杨官寨遗址吗?那才是被证明的最早的城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