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怎么融资,外资如何投资中国基础设施项目?
1、采取新设方式成立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
这是传统的投资形式,按照中国相关法律,外商投资企业有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三种形式。相较于外资企业而言,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有中方合作者参与,在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分析当地市场状况等方面能够较为便利;只是在企业管理层设置以及决策方面,外资企业更为灵活、更有效率。但是不论哪种企业形式,房地产企业的设立都需要经历一系列程序,如先要参与土地竞标获得土地使用权,然后向发改委申请项目审批、向商务部门申请企业设立审批,再进行外汇登记、工商登记,之后还要申请资质等级的审批。整个流程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在每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使得整个方案归于失败。
2、 通过并购境内房地产企业
这种方式相对而言能够省去一些繁琐的设立、登记程序,可以充分利用境内房地产企业已有的项目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市场资源进行经营收益。收购参与现有本土房地产公司尤其是国有房地产公司股份,或直接购买烂尾楼等就成为海外资本参与房地产项目运作的主要方式。然而按照近年来的外资准入政策,外资进入只能购买境内房地产企业的股权,对价只能是自有资金,而且需要一次性付清,即不能进行杠杆收购、不能分期付款、不能用股权支付(以股权支付需要报商务部审批,而迄今为止未有获得批准的实例)等,从而徒增交易成本和资金沉淀风险。
3、以过桥融资方式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也是境外机构或自然人参与境内房地产投资和收益的方式之一。以过桥融资为例,境外机构或者个人先在国内设立一个或者几个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外商投资性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形式,即委托银行向指定的国内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或为国内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保证担保,获取较高额的贷款利息或担保费用,以实现收益。这是外商为国内房地产企业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短期融资工具,是间接投资境内房地产行业并分享中国房地产行业利润的合法形式。
bt项目和代建有区别吗?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
1、代建制
代建制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
2、BT模式
BT模式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 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
BT模式的运作
1、政府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将项目融资和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依法注册成立的国有或私有建筑企业)。
2、项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资方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或计量总价加上合理回报)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
3、政府在BT投资全过程中行使监管权利,保证BT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设和移交。
4、投资方是否具有与项目规模相适应的实力,是BT项目能否顺利建设和移交的关键。
财政融资十大措施?
一、全方位多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对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物资储备等公共领域的项目,通过预算安排、政府一般债券、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对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九大领域、十大行业”有收益的建设类项目,通过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大政府投资补助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二、建立招商优惠政策审慎承诺和刚性兑现制度。建立招商经费、落地项目贡献(产值、利润、税收、就业等方面)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
三、实行重大招商引资奖励制度。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实行重大招商引资奖励制度。聚焦重点产业,将“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鼓励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对重大产业项目按照“一企一策”给予支持,对投资2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园区、部门成功落地投产项目,给予一定奖励。
四、支持园区提升承载能力。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推动园区标准化厂房及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园区、企业自建标准化厂房,将园区标准化厂房各项奖补政策延长至2023年。加大社区工厂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充分就业。理顺园区标准化厂房运营机制,更好服务入园企业发展。
五、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接续产业创新发展。打造财政、金融、创新、孵化、产业五位一体创产融体系,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融资担保、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转贷等方式,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接续产业创新发展。
六、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充实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促进市、区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担保能力。充分发挥农业信贷融资担保特色优势,引导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范围,为乡村产业振兴织牢“保险带”。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保费补贴,确保综合担保费率不高于1%。
七、引导撬动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力度和创新信贷产品。建立政府性资金存放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挂钩机制,激励信贷投放扩规模、提质量。深化政银担合作,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效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市财政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提升信贷支持的商业可持续性。
八、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做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多供给、快释放,切实发挥政府性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通过产业合作发展基金、航空航天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龙鑫产业投资基金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产业项目,助推“补链、扩链、强链”企业快速落地。
九、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公司规模,通过资本金注入、特许经营、财政补贴、基金投资、债券等方式支持融资平台持续健康发展,真正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市场化运营主体。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利用市场机制有效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紧盯上级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包装策划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建设资金。市财政2021年预算安排1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项目前期费,支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后年度逐年增加预算安排,为“十四五”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PPP项目的操作流程包括哪些内容?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1.项目识别
2.项目准备
3.项目采购
4.项目执行
5.项目移交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操作的19个步骤: 1.项目发起 2.项目筛选 3.物有所值评价 4.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5.管理构架组建
6.实施方案编制
7.实施方案审核
8.资格预审
9.采购文件编制
10.响应文件评审
11.谈判与合同签署
12.项目公司成立
13.融资管理
14.绩效监测与支付
15.中期评估
16.移交准备
17.性能测试
18.资金交割
19.绩效评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