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设施厂有多少,交通事故一年的死多少人?
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倔强地表达着对中国车祸死亡数字的好奇。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又强调了一遍,说中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超过20万人——根据中国公安交管部门的说法,这个数字绝不会超过6万。20多万和6万,这差得也太离谱了。如果一个国家一年因车祸真的死亡20多万人,这绝对是一个恐怖的数字。2010年,印度的车祸死亡人数排名世界第一,差不多是13万人。中国公安交管部门公布的中国当年车祸死亡数字是65,225人,也就是印度的一半。但世卫组织通过模拟核算,这个数字就飙升到27万,又比印度翻了番——如果真是这样,中国车祸死亡数字绝对是世界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屡次对中国车祸相关数字提出质疑,他们说,中国卫生部门报告的交通死亡数字总是比公安部门的数字高。他们还发布研究报告称,近年来,根据死亡登记数字所显示的交通死亡数字,并没有像中国公安部门所说的那样下降,而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而上升。
世卫组织不嫌烦,有关部门早就烦了。交警部门每年初都例行发布上年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其中会有死亡人数等关键数据,但从2012年以后,我们在公开报道中已经看不到这些数据。当然,有关的新闻发布会还是要开,不过,内容已经改为“全国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之类的官话,即使放出一些数据,也是诸如新手肇事率、货车肇事率之类的微观数据,让你根本没办法“窥一斑而见全豹”。
多年来,有关车祸死亡数字,公安交警部门和卫生部门的数据一直在打架。
公安部门的数据是由交警事故处理部门一级级报上去的。关于公安部门的数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去年曾公开质疑,说是公安部某部长在任期间,要求每年交通事故都要下降15%,于是,中国的交通事故就奇迹般地按这个比例下降了。
卫生部门关于车祸死亡人数的数据,主要来自各医院医生签署的死亡证明。死亡证明是官方的死亡认定依据,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当然,这里边也可能有漏报、低报的问题,但卫生部门提供的车祸死亡人数,总会是公安交管部门的3倍以上。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应该是2002年,达到109,381人。此后基本呈逐年下降之势,到2011年降至62,387人,2012年为59,997人,2013年为58,539人,2014年数据尚未公布。
另外有一个部门,叫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它曾在2012年初,印发了《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力争实现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不超过2.2。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消息,2014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根据万车死亡率2.2的“规划”计算,2014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应为58,080,这恰巧比2013年的58,539降低了一个合理的比率。这既符合大趋势,又符合三年前的规划。只是,这符合事实吗?
这种数字,固然能说明我公安交管部门勇斗车祸这只猛虎,在“保安全、保畅通”方面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份答卷却在挑战一个常识:恰恰从2002年开始,我国汽车销量开始了爆发性增长,连续两年的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此后基本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2002年,中国汽车的保有量是2000多万辆,到今年5月,已经突破1.6亿辆,差不多增长8倍。在汽车数量疯狂增长的前提下,车祸中的死亡人数却连年下降,这怎么看都是一个传奇。
汽车暴长而车祸中的伤亡暴降,一者可以说明我国国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大为改观,二者可以说明我国的交通管理水平全球领先。但奇怪的是,我国的交通管理部门保持了低调,并没有就此向国外输出先进的交通管理经验。更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国人的交通文明素质仍然一再遭到批评,前段时间“女司机变道遭暴打”刚刚尘埃落定,近日“宝马闹市区闯红灯撞飞马自达”一案又沸沸扬扬。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故事。2009年,一位交警朋友到上海参加培训,上课的一位外籍教官在课堂上好奇地问:“中国的汽车数量增长这么快,交通事故下降也很多,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讲台下的各位警官忍俊不禁,课堂中响起一片神秘的笑声。
讲这个故事的是一位交警朋友,他说,当时大家边说边互相打趣:怎么做到的?编出来的呗。
据说,这几年,公安交管部门已经着手纠正交通事故统计不实的问题,要求各地交警队如实上报。现在,至少省一级的公安交管部门基本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数字。至于这个数字是多少?交管部门敝帚自珍,对外讳莫如深。于是,我们就听到了不同版本的猜测,世卫组织说一年车祸死亡20多万,其实已算是保守的,据某些业内人士估算,这个数字可能是30多万,也可能是50多万......不敢再多说了,30多万已经足够举世震惊。
说实话,车祸伤亡数字,就是该拿出来吓人的。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车和人,如果真能控制在一年车祸中死亡6万人以内,交通管理水平也算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美国现在一年车祸死亡3万多人)。但如果达到了30万量级,那就是个比雾霾还要严重得多的社会问题。
就拿每年死亡30万来计算,每天就要因车祸死亡800多人,平均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个人成为路上亡魂。就在你读到这篇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已经又有几人或是喋血汽车驾驶室,或是倒在车轮之下,从此与家人阴阳两隔。
修饰过的车祸伤亡数字,掩盖了残酷的血色现实,淡漠了人们对于车祸的警惕。车来车往之间,有多少人放浪形骸,懵然不觉中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正如雾霾,没有告诉你那恶毒的PM2.5时,你轻松在徜徉在街头,一任毒素随呼吸侵入肌体而浑然不觉;而真相一旦曝出,整个社会为之悚然,一批冒烟的工厂被停工、一座座高炉被拆除,人们不再天真的在雾霾中跑步嬉戏,嘴上也多了个口罩。
让那个恐怖的数字站出来,告诉大家车祸的真相吧!惊悚之下,会有更多的人系上安全带,会有更多的人不在马路上你争我抢,会有更多的车善待路上的行人,也会有更多的行人不再无知者无畏。这个打脸的数字也会让有关部门行动起来,像治理雾霾一样,从交通设施、交通管理、社会宣传方面多想一些办法,努力把车祸伤亡数字降低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深圳交通事故赔偿网:
http://www.szjtsg.com/
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现在是什么关系?
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之间的关系是具有非常深的历史渊源,如果追溯两所大学的根基的话,可以说这两所高校起源于同一所大学。
这两所大学均来源于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始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在1929年的时候,学校改名为国立交通大学,直到新中国成立,学校才正式确定名为交通大学。然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为平衡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开始实施院系调整计划,在1955年的时候,交通大学开始决定前往陕西省西安市,自此交通大学氛围陕西西安和上海两个部分,在1959年的时候,两所学校正式独立建制,分成为两所学校。自此,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建而立。
按照目前的发展实践来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两所独立的大学,而且他们同属于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大学、国家211工程大学、国家C9联盟成员,在2017年的时候又同时入选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可以说,这两所大学是国内高校圈内实力非常强的大学之一。
虽然这两所大学的起源相同,但是我们注意到经过两所大学分建而立,经过60余年的发展之后,而今两所大学出现了一定的实力差距。按照目前两所大学的发展现状来看,上海交通大学的实力绝对是要强于西安交通大学。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上,上海交通大学基本上都是稳居前五名的,但是西安交通大学似乎经常会被排到前十名以外。
当然,西安交通工大学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虽然西安市属于西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但是相对于上海交通大学所在的上海市来讲,他们之间的差距绝对不是一般的大。作为国内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西安市显然难以与上海进行匹敌。同时上海市拥有极强的城市魅力,很多优秀人才都愿意到上海,加上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政策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取得今天的地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西安交通大学,目前拥有19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前1%的学科,其中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位。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共有14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2个学科获评A+档。
上海交通大学,目前拥有20个国家重点学科,40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9个学科进入ESI前1%的学科,7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1个学科进入前万分之一。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共有25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5个学科获评A+档,15个学科获评A档,5个学科获评A-档。
综合来讲,这两所学校均属于我国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大学,尤其是在工科方面的实力,绝对是国内一流的。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实力与国内影响力,在国内高校圈内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两所高校起源于同一所高校,因此很多人都会将这两所大学放在一起比较。不过,目前西安交通大学的综合实力,相对于上海交通大学而言,确实存在了一定的差距。
上海电气是什么级别国企?
上海电气不是国企也不是央企,是合资企业,企业类型是股份有限公司,全称是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行业为商务服务业。上海电气的核心业务是高效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备。上海电气公司的具体经营范围是: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电力设施承装、承修、承试;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电站及输配电;机电一体化;交通运输、环保设备、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的相关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上海总部基地落户杨浦滨江?
一方面从公司出发:
上海的地理位置和人才汇聚有利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战略性发展。
目前,在中国,上海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交通上也算是全国最便利的城市,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未来的交通改革或者更新,在上海会更有利去完成,也可以以开放的上海为实验单位,向全国蔓延开来。
另一方面从上海出发:
目前一线城市是聚势的城市,无论从企业还是人才上,只有把一流的企业和人才引进到上海,才能去建设好上海这个城市。其他一线城市也是这样的,都在吸引企业和人才。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杨浦区驻地,无疑对上海的发展会贡献一份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