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有什么,市政工程设施有哪些?
市政设施是指由政府、法人、或公民出资建造的公共设施,一般指规划区内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城市道路(含桥梁)、城市轨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照明、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场地等设施及附属设施。
法律依据:《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 第二条 下列市政工程设施均属本条例管理范围,包括:
(一)城市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广场、街头空地、路肩等。
(二)城市桥涵:桥梁、涵洞、立体交叉桥、过街人行桥、城市道路与铁路两用桥等。
(三)城市排水设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明渠、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等。
(四)城市防洪设施:城市防洪提岸、河坝、防洪墙、排涝泵站、排洪道及其附属设施等。
(五)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桥梁、广场,不售票的公共绿地等处的照明设施。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单位成本为1786元?
从工程造价来说,高速公路的造价是公认比较高的,基本上是一个亿每公里。但是轨道交通项目的成本,比高速公路还高——这是在一般的城市。在兰州,湿陷性黄土的地质情况下造地铁,成本要比一般城市更高,工期更长。据说,兰州轨道交通项目的东方红广场站建设还碰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难题,红砂岩加湿陷性黄土地质的双重难度,让施工方中铁二十局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我举完例子你们就可以看出,兰州的轨道交通项目遇到的难题以及施工成本的增加,是一个事实。
再说成本和票价,大家要明白一个常理,无论是地铁还是轨道交通项目,这都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项目基本上是半福利性质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的票价是比目前听证的票价再涨一点,它运营起来也是亏本的。在目前国内有地铁和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都是这样,亏的钱是要靠当地财政来补的。总之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轨道交通项目是用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人口分流的,而不是政府建设了之后用来盈利的。
新基建究竟能够带动多少投资就业?
201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下简称“新基建”)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
有别于面向经济高速增长需要的传统基建,“新基建”是面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未来型建设,既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也包括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因此在2020年被寄予以对冲疫情影响、应对经济下行的众望。
随着“新基建”成为从顶层规划到社会投资的“风向标”,以建设工程项目为承保对象的工程保证保险,也将迎来蓝海市场与崭新机遇。
1、工程保证保险市场扩容可期
此前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类,分别对应着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基础设施、为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基础设施,在去年央视阐述的“新基建”七大领域基础之上有所扩充。
而无论是作为前沿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后盾的创新基础设施,还是连接新旧的融合基础设施,其中的5G基站建设、智能交通建设、科技产业园建设等“新基建”项目都涉及工程建设,也都离不开房屋和土木工程建设、建筑安装、建筑装饰等行业的支持。如近日发改委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及将实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重大工程,2020年会布局10个左右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也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包括新建3.4万个5G基站,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新增1.5万台以上智能配送终端等。
多家研究院测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投资总规模将突破万亿元;随着“新基建”外延的扩大,“新基建”投资规模还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更大比重。因此尽管“新基建”的建设规模难与以“铁公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比肩,但也将显著扩大建筑市场容量,并带动相关的工程保证保险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2、“新基建”驱动电子保函发展
“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也是实体经济的转型支撑。随着“新基建”为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为实体经济带来新红利,工程保证保险行业也应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全新要求,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之间架起风险保障桥梁。
工程保证保险本身面临着疫情防控提出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从2月初发改委《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强调“大力推广使用保函特别是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到5月安徽阜阳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平台上线、内蒙古呼和浩特首单电子保函落地,经济发展对于电子保函业务、电子保函平台的需求已显露头角。
与此同时,数字科技对电子保函业务的赋能价值也逐步显现:5G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险企的防灾减灾及查勘定损工作效率,大数据技术将助力险企提高风险预防能力及风险处置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优化投保核保、理赔核赔等服务的线上营运——“新基建”作为数字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发展将为工程保证保险业务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除了利用数字科技发展电子保函业务外,险企还可以借助“新基建”力量挖掘工程保证保险的潜在场景,增强工程保证保险的社会功能,顺利搭上“新基建”顺风车。
3、保险资金投资迎来新机遇
工程保证保险所具有的“事前收费,事后补偿”特征,赋予其将部分保险资金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融通的功能。“新基建”的投资模式较为灵活,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机遇颇多,其加速发展也将助力这一宏观职能的发挥。
“新基建”孕育出的巨额投资需求为大规模的保险资金提供了用武之地,且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具有建设期长、投入资金量大、未来现金流和收益稳定等特点的“新基建”项目与保险资金的期限和规模契合,都将为保险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提供契机。
近日,银保监会明确将加强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引导,对符合国家导向的投资项目,从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给予政策支持。此前,保险资金已以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形式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此后对于“新基建”这一国家政策支持、投资范围丰富的重要领域,保险资金还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投资、股债结合等方式积极参与投资,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期限长和来源稳定等优势,积极为支持实体经济开拓空间。
此次疫情导致的实体经济停摆,加速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也带动了“新基建”顶层设计与社会投资的推进。面对“新基建”热潮,工程保证保险唯有抓住蓝海市场商机、数字化转型契机与保险资金投资机遇,方能成为“弄潮儿”。
战时地铁能当防空洞用吗?
中国地铁是指中国建设和运营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1993年开通的上海地铁现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地铁系统。早在1953年9月,在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1965年正式开工的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就是按照“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方针设计。北京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上海地铁是服务于中国上海市和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世界范围内线路总长度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3年5月28日正式运营,是上海第一条地铁线路。截止2020年上海运营线路共17条(含磁浮线)。2019年,上海地铁日均客运量1065.03万人次,总客运量达到38.8亿人次。为此,地铁和地下商场都是人防工程的组成部分,在战时会被指定为防空洞使用。在世界历史上也有先例,比如:1、朝鲜平壤地铁系统中的革新线,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系统,最深处这地下200米,平均深度100米左右,当时在修建时就考虑到了防空功能。2、伦敦地铁在战争时期曾被用作地下掩体,二战时期伦敦受到希特勒空军的大强度的空袭,如遭到导弹的袭击。伦敦地铁挽救了许多英国人的生命。3、前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当时的莫斯科城市人口不到200万,而且交通不拥挤。莫斯科地铁的深度达到100多米,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地铁就成为众多士兵和百姓,躲避空袭的最好去处。这个以军事目的修建的地铁,发挥了它的最大功效,成功的保护了支持战争的兵源和其他人员。我们现在经常会乘坐的地铁和到达的地铁站,一般的深度大概在地下十米或者几十米的样子。这样的深度对于抵抗炸弹其实完全可以的。而且,我国研制出特殊的混凝土,也大大提高了地铁站的坚固程度。再说我国地铁站的出入口以及风亭设计上,均设为五级常规武器、核武器以及更高级别的生化武器标准。我们国家在设计地铁还有地铁站的时侯,已经把战争的因素考虑在里面了。比如:在设计我们日常出入地铁的各个口时就会把各种武器攻击的可能性都考虑在里面,应对不同的武器,所防御的级别都是不同的。因此,地铁的设计不是一般的交通建筑设计承担的,而是专门的人防设计院来负责的,并且图纸也是保密的。可以说,我国大部分的地铁站,都是符合防空洞的标准的。写到此,我想起了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以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和平时期地铁作为运送人员的交通工具使用,如果一旦爆发什么战争、天灾、人祸等,地铁站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天然的防空洞和人防地下室。为此,只要你稍作留意的话,在我们的各个地铁站,还建有许多地下超大型商场和便利店,以保护民众,发挥临时充当紧急人防地下室的功能。我国居安思危的思想相当敏锐。保证民众的安全,这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地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