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哪儿有卖交通设施的,为何会被自己的贴身警卫开枪打死?
印度确实是个神奇的国度,印度女性普遍来说地位比较低,但是却诞生出了首位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这比某些标榜男女平权的西方国家至今还仍未诞生出首位女领导人要强的多。而作为迄今为止印度唯一一位女总理,英迪拉也是由于过于强硬,而死于自己的贴身警卫和锡克民族主义者之手。
(英迪拉与尼赫鲁)
英迪拉以政治上的强硬和前所未有的集权而闻名。为了支持东巴基斯坦的独立运动和独立战争,以肢解巴基斯坦,她断然与巴基斯坦开战,并取得了胜利,孟加拉因此独立,印度的国际影响力也随之增加,成为南亚唯一的地区强国。但她以制止分离主义倾向为理由,于1975年至1977年实行紧急状态。在这场紧急事件中发生了大范围的暴动。以至于她在1980年的选举后才重新掌权。她在“蓝星行动”中下令在哈曼迪尔寺采取军事行动后,触怒了锡克教和锡克民族主义者,于1984年10月31日被暗杀。
意识形态的影响英迪拉出生于印度的名门望族,她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争取脱离英国统治的独立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1947年至1964年,尼赫鲁担任印度总理期间,英迪拉依靠家族的背景,成为印度政坛上升最快的新星。
受到尼赫鲁的影响,英迪拉也是个印度民族主义者。而且1924年,年轻的英迪拉和圣雄甘地一起斋戒。在甘地的倡导下,英迪拉也开始身穿卡迪服装,而且她认为所有印度人都应该穿卡迪,而不是英国制造的纺织品。后来在英迪拉执政之后,她也认为印度境内的所有公民应该遵循甘地的遗嘱。不过这就惹怒了印度境内的穆斯林和锡克教教徒,这有点类似于清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引发的抵触情绪。要知道尽管印巴分治的领土划分是以宗教聚居地为主要依据,但是印度其实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而且在20世纪末,国大党党魁卡玛拉吉支持他当选为印度国会主席。因为当时国大党的大佬都认为英迪拉羽翼未丰,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控制她,但英迪拉依靠家族的影响力又足够强大,足以击败国大党的对手德赛。因此英迪拉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傀儡,所制定的政策都受到国大党大佬的指教。而印度在19世纪就诞生了所谓的印度教民主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主旨是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在英属印度可以唯我独尊,并排斥一切多元化,同时拥有宗教色彩和民主主义色彩。正如后来国大党的党魁巴罗阿所说的名言:“印度就是印度,而印度就是印度。”
(英迪拉和卡玛拉吉)
而英迪拉实质就被印度教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所绑架了,她的一切政策都围绕这个主旨运行。这其实就已经触犯了其他种族,和其他宗教信仰的原英属印度人的利益。特别是英迪拉在发动对巴基斯坦的战争和在1977年实行紧急戒严状态后,这种矛盾的对立就变得尖锐起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任何军事活动不能在宗教场所进行,而压垮英迪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其在哈曼迪尔寺的军事活动,哈曼迪尔寺作为锡克教的圣地,这被锡克教教徒认为是在亵渎他们的信仰,英迪拉被暗杀其实就是她多年来所奉行或者被绑架的意识形态所积累的恶果。
(哈曼迪尔寺)
女性从政的弊端尽管英迪拉侥幸地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实现了战略目标,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时印度的国内矛盾已经存在,而且由于战争的爆发让印度的财政赤字出现,更加激化了印度分离主义的加剧,离心离德的印度很可能自己就崩溃了。对于巴基斯坦人口和国土规模如此庞大的国家,印度是不可能像吞并锡金一样将其一口吃掉,最终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也是为何自此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大规模战争再也打不起来的原因之一,在与巴基斯坦长期的军事对峙中,印度很可能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毕竟印度从真正意义上并不是一个工业国家,它的底子实质还是农业国家,只是披了一层伪装的外衣而穷兵黩武。
国大党党魁卡玛拉吉之所以选中英迪拉还有一个因素是可以利用女性柔弱的形象争取选票,而且他还直白地说:“女人是财团的理想工具。”也就是说,国大党的那些大佬和利益团体就是把英迪拉当成花瓶看待,并没有太把她的能力当回事。
而英迪拉要想摆脱这种花瓶的人设,只能放弃作为女人的一切特质,唯一能实现的办法只有变得比男性的从政者更加强硬。这其实也是国际政坛女性从政者的死穴,她们在做决策时,潜意识里已经被这种心理暗示所主导。让政策的指定和执行有时并不是出于理性而是感性。
当然英迪拉也为此做出过挣扎,想摆脱国大党对她的束缚。1969年,她与国大党高层领导人就几个问题发生争执。其中最主要的是她决定支持独立候选人瓦拉哈吉里·文卡塔·吉里,而不是国大党的正式候选人尼兰·桑吉瓦·雷迪来填补印度总统的空缺。这明显是英迪拉想培植自己的嫡系人马。另一个是其在没有咨询印度财政部长莫拉吉·德赛的情况下宣布银行国有化,这无疑触碰了印度资本家的利益。
这些措施最终导致该党党魁尼贾林格帕以违纪为由将英迪拉逐出了国大党。后来英迪拉从国大党中挖墙脚,又组建了自己的派系队伍。但是她的派系在议会中失去了多数席位,只有在偏远地区下可以获得席位。这主要是由于1971年印度大选前,英迪拉主张废除君主国前统治者的秘密钱袋和1969年印度14家最大银行的国有化建议,让其遭到了印度地方贵族派系和资本家,以及其政敌的联合绞杀。
1975年6月12日,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以选举舞弊为由,宣布英迪拉1971年当选洛克·萨卜哈(印度下议院议员)无效。在1971年的竞选对手拉吉·纳拉因提交的一份选举请愿书中声称,在竞选活动中,英迪拉曾向她在政府中的一位同事阿肖克·库马尔·森提出了几起利用政府资源进行竞选的重大和次要事件。将近四年后,印度法院裁定她犯有不诚实的选举行为、过度的选举开支以及利用政府机构和官员为其政党谋取竞选优势。
好在法官驳回了在案件中对她提出的更严重的贿赂指控。印度法院下令剥夺她在议会的席位,并禁止她在六年内竞选任何职位。由于宪法要求总理必须是印度议会的两个议院洛克·萨卜哈或联邦院的成员,因此她实际上已经被免职。
因此凡是有所谓铁娘子称号的女政治家最后都没得到善终,她们毫无例外都会为所谓的强硬政策埋单,英迪拉如此,撒切尔夫人,朴槿惠也如此。也就是说英迪拉一一己之力也无法摆脱印度生态对其影响,与其挣扎不如选择合作。而一旦选择合作,又摆脱不了进入国大党政策循环的老路,以维护其政党背后财团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代言人的角色。而英迪拉就进入了一个无限死循环的状态,执行他们的政策必然要通过强硬手段才能实现,而其强硬政策的被触碰利益的人最后诉诸愤怒的对象也只有她,她也就成为了利益斗争的牺牲品。
强硬政策的反噬尽管战胜了巴基斯坦,但英迪拉在这一任期内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由于高通胀,而高通胀又是由战时开支、该国部分地区的干旱以及1973年的石油危机造成的。1973-1975年间,在英迪拉的声势退去之后,反对她的声音在比哈尔邦和古吉拉特邦最为强烈。
几个月内,英迪拉为了扑灭强加在两个反对党执政的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抗议声势,加强了印度中央对印度地方的控制,印度警察被授予实施宵禁和无限期拘留印度公民的权力。最后,即将举行的立法议会选举被无限期推迟,所有由反对派控制的州政府都被撤销,因为印度宪法规定允许根据联邦长官的建议解散当地政府。
与她的父亲尼赫鲁不同,尼赫鲁更倾向于与掌控其立法和行政机关的部长打交道,而英迪拉则着手罢免每一位有实权的部长,并将他们中的每一位换成忠于她的部长。即便如此,她也无法维持其政权的稳定。
而且这次紧急事件促使英迪拉的小儿子桑杰·甘地进入印度政坛。他在紧急情况下行使了巨大的权力,但没有担任任何政府职务。根据BBC驻新德里的记者马克·塔利的说法,“他的经验不足,并狐假虎威,建立了一个实际上是警察的国家。”据说,在紧急情况下,他实际上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管理印度,特别是班西拉尔。还有人戏称,桑杰·甘地完全控制了他的母亲,让印度民众觉得英迪拉是任人唯亲,她的支持度直线下跌,并最终下台。
(英迪拉和小儿子桑杰·甘地)
1977年,在延长两次紧急状态后,印度举行了选举。英迪拉可能是因为读了那些亲英迪拉媒体对她的报道,而严重误判了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她在选举中遭到了反对派联盟的反对,该联盟由印度人民党、国大党、社会党和代表北方农民和农民的印度人民党组成,他们声称这次选举是印度在“民主与独裁”之间做出选择的最后机会。国大党在1977年的竞选活动中分裂,英迪拉的老支持者,如贾吉文·拉姆、海姆瓦蒂·南丹·巴胡古纳和南迪尼·萨特帕西,被迫分道扬镳,组建了一个新的派系,这主要是由于国大党的政治氛围变化以及桑杰瓜分了他们的利益造成的。英迪拉的国大党在选举中被彻底碾压,她和和桑杰都失去了席位,国会也减少到了153个席位(而上一届下议院的席位是350个),其中92个席位在南方。在紧急状态解除后,由莫拉吉·德赛领导的联盟上台执政。
英迪拉没抓住最后的机会由于英迪拉在选举中失去了席位,失败的国大党任命亚什万特罗·查万为他们的议会党魁。不久之后,国大党再次分裂,她只能在国大党的派系中到处流量。1978年11月,贾纳塔党试图让它们的政治明星拉杰库马尔与她竞争,但他不想参与选举。于是英迪拉在奇克马勒选区赢得了一次补选,并于1978年11月在乐沙巴获得了一个席位。
反对派领袖查兰·辛格于是下令进行政治追杀,逮捕她和桑杰·甘地,罪名有好几项,但都不容易在印度法庭上证明。英迪拉被逮捕,意味着她被自动逐出议会。这些指控包括她“曾计划或想过在紧急情况下杀害所有在押反对派领导人”。
(查兰·辛格)
作为对英迪拉被捕的回应,她的支持者劫持了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并要求立即释放她。然而,这一行动适得其反。但她的被捕和长期的审判却赢得了许多印度人的同情。此时莫拉吉·德赛政府由于缺乏共同点而陷入内讧。1979年,印度政府开始对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双重效忠问题上展开讨论,这个组织是印度极右翼的政治和准军事团体。雄心勃勃的工会财政部长查兰·辛格为了拉拢这个派系,开始向其示好。在从该党大量流亡到辛格的派系之后,德赛于1979年7月辞职。辛格被总统雷迪任命为总理,此前英迪拉和桑杰向辛格承诺,国会将在一定条件下从外部支持他的政府,交换的条件包括撤销对甘地和桑杰的所有指控。由于辛格拒绝进行利益交换,国会撤回了对辛格政府的支持,总统雷迪于1979年8月解散了议会。
而辛格的固执让英迪拉可以卷土重来,1980年选举前英迪拉获释,她与当时的贾马清真寺的沙希伊玛目赛义德·阿卜杜拉·布哈里接洽,并与他在10点方案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以确保穆斯林选票的支持。在1月举行的选举中,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重新掌权,英迪拉领导下的国大党也在1980年1月重新获得过半国会席位。在这次选举中,英迪拉的议员身份是由梅达克选区的选民选出的。
但是好景不长,6月23日,桑杰在新德里进行特技飞行时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1980年,为了纪念她儿子推出印度国产汽车的梦想,她公器私用,将桑杰负债累累的公司进行国有化,并以434万美元的价格,邀请了世界各地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投标。而且桑杰去世时,英迪拉只信任家庭成员,因此说服了她不情愿的儿子拉吉夫从政。这又让印度的民众开始对她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操作厌恶,积攒了民怨。
于此同时,1977年大选后,由锡克教占多数的党派阿卡利·达尔领导的联盟,在印度北部旁遮普州上台执政。为了分裂阿卡利达尔和获得锡克教徒的普遍支持,国大党帮助锡克教的其他宗教领袖贾纳尔·辛格在旁遮普中崭露头角。但贾纳尔与另一个叫圣尼兰卡里教会的宗教派别卷入暴力冲突,他被指控煽动谋杀旁遮普省的凯萨里报纸的所有者贾加特·纳拉因。因此事被捕后,贾纳尔被国大党抛弃,转而加入了阿卡利·达尔。
(贾纳尔·辛格)
1982年7月,贾纳尔领导了要求锡克占多数的联邦有更大的自治权的运动。与此同时,一小群锡克教徒,包括一些贾纳尔的追随者,在因支持锡克自治的安南普尔决议而成为追捕的目标后,转而从事军事活动。1982年,贾纳尔和大约200名武装追随者搬进了哈曼迪尔寺附近一家名为“纳纳纳克尼瓦大师”的招待所。
到1983年,这座寺庙已经成为许多武装分子的堡垒。后来印度政府接到报告说,已知有人将轻机枪和半自动步枪带入了这座建筑。1983年4月23日,旁遮普省警察局副总督察阿特瓦尔在离开寺庙大院时被枪杀。第二天,哈昌德·辛格·隆戈瓦尔(时任阿卡利·达尔的党魁)证实了贾纳尔参与了这起谋杀案。
经过几次徒劳的谈判,1984年6月,英迪拉命令印度军队进入哈曼迪尔寺,将贾纳尔和他的支持者赶出建筑群。军队在代号为“蓝星行动”的行动中使用了包括坦克在内的重炮。这次行动严重破坏或摧毁了寺庙建筑群的部分,包括阿卡拉塔赫特神社和锡克图书馆。它还导致许多锡克教战士和无辜的朝圣者死亡。伤亡人数仍有争议,估计从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
英迪拉被指控利用这次袭击达到政治目的,并因此捅了西克教徒的肺管子。锡克教领袖哈金德·辛格·迪尔格尔说,她攻击了寺庙建筑群,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伟大的英雄,以赢得1984年底计划的大选。
袭击后,锡克士兵就发生了兵变事件。但是英迪拉仍未有所警惕,并一直任用她的锡克近身警卫。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还访问了奥迪沙,在奥迪沙秘书处前的阅兵场上她发表了最后一次讲话。在那次讲话中,有些人认为这是她即将去世的预兆,她说她将为为国家而牺牲而感到自豪:“我今天还活着,明天我可能不在那里。我将继续为国家服务,直到我死后,我可以说,我的每一滴血都将使印度充满活力和力量。即使我是为国家服务而牺牲的,我也会为此感到骄傲。我的每一滴血,将有助于这个国家的发展,使之强大和充满活力。”
1984年10月31日,甘地的两名锡克近身警卫萨特万特·辛格和比恩特·辛格在位于新德里萨夫达尔戎路1号的总理官邸花园里用他们的武器向她开枪,据称是为了报复英迪拉所实施的“蓝星行动”。枪击发生时,她正经过两人守卫的一个小门。她将接受英国电影制片人彼得·乌斯蒂诺夫的采访,他正在为爱尔兰电视台拍摄一部纪录片。
比恩特·辛格用他的侧臂朝她开了三枪,萨特万特·辛格开了30发子弹。这些人放下武器投降了。后来,他们被其他警卫带到一个单独的密闭空间,比恩特·辛格在那里被枪杀。基哈尔·辛格后来因参与袭击而被捕。萨特万特和基哈尔都被判处死刑,并在德里的蒂哈尔监狱被绞死。
英迪拉在上午9:30被带到印度医学科学院,在那里医生为她做了手术。她在下午2点20分被宣布死亡。尸检是由蒂拉思·达斯·多格拉博士领导的一个医生小组进行的。多格拉博士说,甘地遭受了多达30处枪伤,有两处来源:一把斯滕冲锋枪和一把0.38口径的特种左轮手枪。袭击者向她发射了31发子弹,其中30发击中了她,23发子弹穿过她的身体,7发仍在她体内。多格拉博士提取了子弹,以确定所用武器的种类,并将每种武器与弹道检查发现的子弹相匹配。这些子弹在德里的中央法医科学实验室与各自的武器进行了匹配。随后,多格拉作为专家证人出现在的法庭上。
英迪拉于11月3日在拉吉加特附近火化。她被火化的地方今天被称为沙克提·斯特哈尔。在她遇刺后,场地被改为英迪拉·甘地公园,由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主持开幕仪式。她的葬礼在包括BBC在内的国际电视台都进行了现场直播。英迪拉被火化之后,德里和其他几个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反锡克教暴乱,近三千人在其中丧生。拉吉夫·甘地在一个电视直播节目中谈到这场大屠杀时说:“当一棵大树倒下时,大地就会震动。”
英迪拉遇刺后,被印度的农村和城市的穷人、低种姓的印度人、少数民族和妇女称为“母亲英迪拉”,以感谢其在消除贫困上做出的努力。而英迪拉的遇刺是印度社会矛盾,宗教矛盾,派系斗争的产物,印度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只有需要更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使得印度的各阶层利益都能雨露均沾,才能彻底解决当某个领导人的政策触犯到其中一派的利益时所可能遭遇的杀身之祸,而这不是仅靠强硬就能够实现的,英迪拉最后身死人手就错在了对此认知上的误差。
乡村医生的出路在哪?
【妮嬷嬷的观点】薪资3000元勉强够温饱,但乡村医生不是没有未来。高尚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对村医的赞誉,但不能成为道德绑架。出于私心,我多么希望你能留下来,乡村的百姓更加需要你,他们没有别的依靠,如果你也放弃,他们更可能把小病熬成大病,难治的病,治不好的病。
把我遇到的最真实的乡村医者的故事分享给你
一、赤脚医生,奔走在山沟沟里的白医天使在我读小学前,1990年之前吧,爸妈请来给奶奶看病的医生,是从镇里私人卫生所来的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头,中专学历,妈妈说他有个美丽的名字叫赤脚医生。
那时还没有电话,没有公路,需要派个人,翻山越岭走2个多小时去请他,遇上他出诊时,还得等到他回来,有时遇上急症的,他连饭也顾不上吃拨腿就往患者家中赶去。
他们一双布鞋,爬山涉水每天在路上,他们出门除了医药箱,手电筒和雨衣是必备。
从小听妈妈讲白医天使,就是一个个赤脚医生平凡又朴实的故事。现在想起来依然让人热泪盈眶,感动!想哭!
贫困落后的地区,乡村医生普遍存在这几个现象:
1)收入低勉强可够温饱
很多人觉得去医院看个病这么贵,医疗是个暴利行业,医生一定待遇好、工资高。这种理解在乡村医生身上可是不着边际的幻想。
以前,乡村的赤脚医生,我印象中靠步行的年代,出诊费最多也就三五块的,后来有了小路可以骑摩托车时,大概是十来块钱,加上药费,基本在十几二十来块钱。
有时听到村里的老爷爷老奶奶,病好了还会唠嗑,常能听到:“哎,不值啊,都被某某医生赚去了,赶几次集市卖那些地瓜蔬菜的,都不够看医生。” 听得出来他们心疼钱,必竟小时候的农村,没有什么可靠的经济来源。
有时也会听到奶奶抱怨钱被医生赚去了,妈妈总是打断她,没赚你多少钱的,帮你看次病走山路要好几个小时,一天才能看几个人?还常常错过饭点,不是饿肚子就是提前吃剩饭赶紧出发,去城里进货(买药)路费也很贵,他都给你用最便宜的好药,帮你省了不少钱,你去城里,这点钱还不够挂个号。
虽然村民们也心知肚明的,但 “钱被医生赚了去” 还是常常会挂在嘴边,老头医生也不解释,常常笑着对村民说,“等赚够了我建个大房子,再杀头猪宴请大家一起喝酒”。可是直到他去世了,他家依然还是破旧的矮平房,没有翻新过。
2)工作时间不固定,患者需要随叫随到
乡村医生没有上下班时间,他们几乎随叫随到,有的行政村管辖好多散落在深山里小村庄,往往来回要好几个小时。
有时刚出诊回来,遇上急症的,连饭也顾不上吃拨腿就往患者家中赶。他们经常错过饭点,三餐没得规律,小时候见过的村医都黑瘦黑瘦的。
3)医源不足,病人只有老弱病残和小小孩
从改革开放部分劳力外出务工,到现在定居城里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城镇化的发展,居留在农村的人口已经非常非常少了。
很多落后的偏远地区,只剩下那些经济条件差,没有条件迁移出去的孤寡老人甚至是病残。
我读小学时,我们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医生,他是我认识的第2位乡村医生,是村里第一个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那时村里人还是很高兴的,看病或是叫医生,不必花2个多小时到镇上,到他家只需要1个小时。
他大概175,瘦瘦的高个非常儒雅,每次他来给村里人看病,总会来我家坐一坐,我喜欢听他和你爸妈聊天的样子。
4)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年轻人不愿继承
近些年来,城镇化的改革速度飞快,加剧了农村居住人口的减少;而小诊所大病看不了,日常小病小痛的,也不足以维系日常收益,遇到一些贫困的孤寡老人,有的甚至还得自行贴上医药费。
经济贫困的乡村,新一代年轻人又不愿回来,于是出现老村医退休后无人继续衣钵情况。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村医都是这样的情况,就比如我的村医同学。
二、80后村医的修炼,稳扎稳打奔小康十多年前,我一高材生同学实习医生结束后,回到他们所在村开了诊所,大家即不看好也不好说啥,必竟那个年代能从农村出来,很多人都希望在城里留下来更好的发展,回农村能有什么前途?
对于一个年轻的新手医生,村民们刚开始还是有些迟疑的,这么年轻能看好病吗?但也不好为了一个小小的头疼脑热就舍近求远去大医院。
刚开始小朋友患者会多一点,必竟孩子有个啥都耗不起,慢慢的找他看病的人也多了起来,我们同学,有个啥不舒服、包括吃什么药也总是打电话问他,没有他帮着把关下似乎总是不太放心。
如今,他的小诊所经常挤满患者,他也成了当地有名的村医,名医。
我盘点了下,他真的把自己逼成了全才,答案就在这三件事里
1)乡村医生看病,你就得是全科
诊所不同于在医院,按人群按病种分很多的科室,每个医生只需要专注于自己专业的研究;乡村医生面对的人群,从儿童、老人、女人或男人各种常见病差不多都得会,你就得是全科。
医生也不是神,不管你医术有多么精进也不可能全懂,疾病有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他说也常有不懂的地方,遇到时就向以前学校和医院的导师、各科室专家或同学请教;
诊所通常只有最普通的设施和基础用药,对于大病或复杂的疾病,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初步诊断,大概心理有数了,只能建议患者尽快到医院做检查和治疗。
他说在农村,你还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而这些疑难杂症在西医角度是解释不清楚的,也往往很难治愈。这让他开始又研究起了中医。
2)中医诊治,村里的老人们更喜欢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有时候田间地头的野草就是一味良药,而这些都是靠祖祖辈辈的经验传承下来的,他对这些简单又有效的“土方法”也是如痴如醉,有时为了找到答案翻遍所有的医书。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他给患者针灸时,把我震惊到了。这个西医小子竟然可以这么娴熟的运用中医疗法。
中医的物理疗法,对很多病症和康复治疗还是非常好用的,不仅减少用药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上次探望他时,就遇到他在给患者家属示范如可帮患者推拿的手法,还有给老年人示范在家里自己可以做的养生功法,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在他面前笑得像个孩子。
看着他温和认真的样子真是帅极了,给人暖暖的心安。
3)村医也现代,透过网络开启线上问诊和健康咨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他在患者的病历建档、病情追踪方面,做得非常的全面,有时候他也通过电话,听患者描述就大概知道他什么情况,需不需要到诊所,或是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怎么处理。
一有时间,他也会在微信和网上写写东西,发发文章,宣传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也通过线上问诊、健康咨询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
一个医生的修炼,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同学,从20多岁的青春小伙如今已是40岁中年大叔,而他现在不是在就诊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他每年都会给自己安排几次学习进修,参加医学类讲座等。
「医无止境」,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
三、乡村医师,农村推行慢病健康管理未来的主力军1)政策:社会在发展,我们仍然不能没有乡村医生
卫生部原办公厅在关于《关于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意见》中提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施就业制度,旨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各省市分别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让近10年来村卫生院(乡村医生)数量年年骤减的情况,在2018-2019年迎来新的拐点,新政策的落实,让部分乡村医生确实享受到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
但这只是开始,相信随着试点成效和政策的日趋完善,能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乡村医生。
在2019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要确保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合格的村医。这样乡村的老百姓也就不用担心小病小痛无处找医了。
2)控制农村基层慢性病发展趋势,需要乡村医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年化问题的日渐显现,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慢性病医疗成本占我们总疾病支出的70%。
慢性病发病率高、起病隐匿潜藏期长、并发症多、病程长且难以治愈,成为终身性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统计学数据,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未来20年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主要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1~2倍。这将造成国家医疗支出,以及家庭和个人在医疗承担上不堪重负。
真正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唯有从「治疗」向「预防」方面转移。
未来,乡村医生将肩负着村庄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社区和村庄居民,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健康信息收集建档、风险评估、以及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等。
结语:关注健康,人人有责。全民健康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指引,需要专业人员的付出,这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对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是@妮嬷嬷,一个温柔又“凶狠”的职场女魔头。曾经在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工作15+年。欢迎关注我,一起谈理想谈创业谈赚钱!
你听过的最不可思议的故事是什么?
谢谢邀请!
今天和朋友一起逛街时,聊到了结婚的趣事,不可思议的事层出不穷。
记得去年我爸妈带我去相亲,我一家三口,对方一家三口,在介绍人家里见面。我爸和他爸聊的可嗨,我,我妈,对方,对方妈妈都在那陪笑,而我更是从始至终都没和那个女生搭上话。场面那叫一个尴尬...
最近有个小伙子娶了一位“老师媳妇”,婚礼当天被要求做题!考题内容主要来自在《婚姻法》。
听说新郎前几个月就开始背书了,期待在婚礼上考过,做完一道一道的接受批改,旁边的伴郎小兄弟都笑出了猪叫。
最后悲惨的小伙子由于答错太多,建议补考后下次结婚....
接受考察现场作答接受批改公布答案考题回顾错了很多接连出错补考,这次婚礼取消!--END--
保佑文章观看过万,看过的人都点赞,保佑点赞的人家财万贯,关注的人年入百万,保佑保佑保佑保佑.....
大家有没有被骗子骗过或亲眼目睹过骗子骗人?
和大家聊聊宝石中的王者——钻石
原创2021-07-21 01:11·七月家禾
前两天逛了下珠宝店,看到很多钻石首饰摆在展柜里闪闪发光,就想到曾经经常看到“钻石是本世纪最大的骗局”这样的说法,但矛盾的是,钻石现在依然是大多人结婚的必需品。今天,就给大家聊聊钻石。
钻石到底是什么?大概在9亿至40亿年前,地下200多公里左右深度有一些叫做“金伯利岩”的岩石,这些岩石在自然界分布很少,之所以叫金伯利岩,是因为这类岩石在十八世纪大规模发现于南非的一个叫金伯利的小镇。金伯利岩里有少量的钻石结晶,在地下长期被包含碳元素的热流体侵蚀,慢慢就析出了钻石,再随着火山喷发被带向地面,这就是大部分钻石形成的过程。(下图为南非的金伯利钻石坑,周边地面上是楼房,可见这个坑有多深,在当时都是淘钻的人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还有一小部分钻石是因为高温高压形成,比如俄罗斯就曾在陨石坑中发现冲击形成的钻石,不过这类钻石形成的条件较为苛刻,很少见。
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钻石到底是什么成分,以为就跟普通岩石一样,直到一个叫拉瓦锡的法国人,把钻石放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的居然是二氧化碳气体,人们这才第一次知道组成钻石的成分是碳,就和我们经常用的铅笔笔芯也就是石墨一样,只不过钻石很硬而且能透光。钻石非常硬,俗称金刚石,德国矿物学家把自然界的矿物按照硬度分成了10级,钻石的硬度是最高的10级。但它只是在自然界的矿物质中最硬,“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这一传言其实并不准确,比它更硬的还有石墨烯、碳炔,这两种东西都比钻石要硬好几十倍,不过都是人工制造物质。而且,钻石虽然很硬,但是也很脆,如果不小心掉在地上是有一定概率会摔碎的。
同为碳元素组成,钻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别这么大,就是因为钻石中碳原子的排列结构非常特殊,每个碳原子和周围四个碳原子都联结在一起,形成一种致密的结构,密度达到石墨的1.5倍,实际上如果把钻石放在真空中以2000多度的高温加热,钻石真得会缓慢变成石墨。而且钻石内部没有自由电子可以吸收光线,所以钻石一般是透明的,另外由于钻石的致密结构,光在钻石内部的传播速度变缓了,只有正常光速的一小半,好像它真的可以守住时光和爱情。
钻石怎么面世的?公元前3世纪左右,印度就开始有了关于钻石的记载。公元前327年,号称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的亚历山大大帝(其他三人为拿破仑、汉尼拔、恺撒)带领马其顿王国东征到印度,在印度德干高原的山谷里发现了一颗漂亮的宝石,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后来听说这一带山谷人烟稀少,传说有很多毒蛇、秃鹰盘踞在此守护,就认为这块宝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泪,有驱邪的法力。亚历山大将这块宝石带回欧洲后,用“Adamas”为其命名,意思是“坚不可摧、不可毁灭”,随着语言的演变和传播,这种宝石我们如今就称之为钻石。
但是人们对钻石有更深刻的认识,还是要从世界上第一次发现钻石矿开始。1866年,有个南非人在河滩玩耍时发现了一块重达21.25克拉的钻石,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探宝,最后一对姓伯纳特的兄弟非常幸运,在附近发现了钻石矿,从此人们对钻石的认识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世界的钻石,有约三分之二来自于非洲,但是,大量的钻石并没有给非洲带来财富,带来的只有血腥和杀戮。
钻石是否真的是骗局?其实,最开始,钻石只有皇家贵胄才值得拥有,因为那时候的钻石的确很稀缺。直到19世纪,南非发现了超大的钻矿,产量有好几千万克拉,投资钻石的商人慌了,这些钻石要是全部流入市场那还得了,岂不是成为了普通石头?之后英国的一个名叫罗兹的商人成立了赫赫有名的“戴比尔斯公司”,还花大价钱买下了这个钻矿,严控钻石产出,保证钻石的稀缺性,从而让钻石价格居高不下。
这里面有个问题,毕竟随着时间推移,钻石这东西在市场上会越来越多,如果钻石的量多到一定程度,二手钻石市场就会打开并形成规模效应,那到时候钻石的价格肯定会大幅度降下来。怎么样维持钻石的高价格,让别人来买一手钻石,同时又控制二手钻石交易?这的确是个难题,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最终罗兹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了——没错,钻石和爱情绑定在一起营销了。
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让人们相信了钻石代表爱情,说什么“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而谁都希望自己的爱情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永恒的,因此很少会有人买卖二手钻石,罗兹也就完美解决了这个原先看似矛盾的问题。而且,钻石一定要搭上“惊喜”,不然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开口要钻石呢,钻石又怎么卖得出去?
事情到了这里可没结束,大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苏联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钻石矿,这个钻石矿中碎钻很多,戴比尔斯公司知道这个消息后简直要吓晕,因为大量碎钻很可能会导致市场上钻石泛滥,从而拖累钻石市场的整体价值。不过,戴比尔斯公司依然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炮制繁杂的钻石行业规则,什么外形啊、颜色啊、切面啊、工艺啊、净度啊,大肆宣传强调这些东西才是影响钻石价值的关键因素,钻石价格因此又被托住了,甚至因为加工的原因比原先更“珍贵”了。如今每年钻石产量是 1.3 亿克拉,其中精加工的宝石级钻石不到 20%,然而这 20% 的钻石的价值却占到 80% 的工业用钻石的 5 倍。
再说个很有趣的例子,钻石的净度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售卖钻石的人都会告诉你,净度高的钻石怎么怎么品质好,怎么怎么稀缺,然后让买家在灯光和放大镜下仔细品味其中差别,买家一看,觉得还真是不一样,贵的就是好!但殊不知,有些净度差异根本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即使是专业的鉴别师配合专业的仪器也难以很好地区分,难不成大家走在大街上都要配个专业仪器来盯着你的钻石品鉴?
但是钻石中的彩钻相比确实比较稀有,天然的钻石主要分为白钻和彩钻两种,大家如果去买钻石,一般店员都会告诉你钻石越纯净越贵,也就是看上去越白越透明越的越贵,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珠宝门店内售卖的绝大多数都是白钻,白钻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内部会有少量的氮元素杂质,让钻石呈现淡黄色,这种淡黄色越浓,钻石的价值越低。但是如果这种氮元素的含量高到一定程度,颜色黄得纯正、色彩鲜明,那么这个钻石就要用彩钻的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也会大大提升。彩钻有黄钻、蓝钻、绿钻、粉钻、黑钻、黄钻、红钻、金钻等,一般是由于钻石内部含有其他微量元素或者晶体内部变形导致。在目前已开采的钻石中,彩钻占所有钻石原石的比例只有不到千分之四。
钻石是否还有购买价值?怎么说呢,其实钻石也并非一文不值,首先是钻石开采要处理250吨钻石矿,才能开采出合格的1克拉重的钻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其次,有时候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大家都认同它的价值,如果婚礼上,你的钻戒又大又璀璨,简直要闪瞎了大家的眼睛,那得多浪漫、多有面子,既然大家都认同钻石的价值,那么它本来有无价值这就不重要了。就像现在的美元,如果大家都认同美元价值体系,美元再泛滥都不会影响其根本,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认同美元了,也不知道将来钻石是否会有一天能够退出结婚这个话题。
再者,关于“钻石恒久远”这个命题也没错,2011年,麦考瑞大学教授发现钻石在强紫外线照射下是可以挥发的,但是即便在强烈阳光下照射,也要照射100亿年,才能肉眼看到挥发,所以从这个刁钻的角度来说,钻石还真特喵的稳定,保质期100亿年!希望教授有机会可以测一下村口的大石头能否挑战这个记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