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哪些,公共设施用地包括了哪些?
公共设施用地是指公共建设用地,是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对应,为居民服务和使用而修建的,是各种设施用地,包括建筑物及其院落的占地面积、绿地和停车场等。其中,公共设施包括教育、保健、文化和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事业、行政和其他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居住区和居住层以下的公共设施(属于居住用地R),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蔬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局、居委会、派出所等。
第二类是居住区及以上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区公共设施用地(属于公共设施用地A类)。
交通设施包括那些设施?
根据交通流的需要及地形、地物的情况,道路上必要时应设置人行跨路桥(包括地下人行横道),栅栏、照明设施、视线诱导标志,紧急联络设施及其他类似设施。
1. 人行跨路桥
2. 栅栏
防止汽车因失误而驶出路外,以此来保护行人、住宅、构造物等,其次也能诱导司机视线。同时,也用它来阻止行人横过道路,能使行人和自行车与汽车分开,起保护作用。
防护栅栏有护栏、护索、桁构及管等多种形式,护栅形式的选择应与环境协调并考虑其功能,仅为阻止行人的目的、栅栏可选用管、网锁链等形式。
3. 照明设施
为了防止夜间行车的交通事故、提高行车的顺适性,在必要的道路上应连续或局部地设置照明设施。
照明设备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日本统计有夜间照明的道路,交通事故可减少14%~54%,欧美等国统计可减少30%~40%;照明设备还可提高道路利用率,据美国实测数据,设照明设施后,车速可提高1.1~4.6kg/h;照明设备还可消除行人的不安全感,保证驾驶员必要的行车视距,消除其不安全感。
4. 视线诱导标志
为了标明公路边缘及线形,在特殊路段需设诱导标志来诱导驾驶员视线,如积雪特别多的路段设雪标杆,在中央带的断头处及分流处的前端,也应设诱导标志来标照其位置。
5. 公路反射镜
设于弯道和半径小可能发生事故的地段,如视线不良的交叉路口和道口等地均应设反射镜。公路反射镜有圆形和方形,一般采用凸镜,镜面应反射效率高,没有模糊、翘曲、水泡、水纹的缺陷。
6. 公路情报板
为了将公路、气象及交通情况及与之有关的交通限制情况及时通知公路使用者,而在适当地点设置公路可变情报板,情报板分三种:A型情报板用于重要公路上,采用悬架式,以电脑遥控,内部灯光字幕;B型情报板设于路旁,内部以手工操作的照明字幕;C型情报板用于交通限制的地点,标志板以插入型式,情报表示内容必须简洁明瞭,便于准确理解。
7. 公路监视系统
在可能显著危害行人安全的地点、路段及可能成为路线上交通堵塞的地点、路段应根据需要设交通监视设施,监视平时交通车流,若发现紧急情况,立即采取对策。监视设施放一般常用工业电视,交通车流检知器,自动记录交通量、密度、速度。
8. 停车场
停车场是停车和旅客上下车的场所,有停车区域及车道两部分,车道与匝道等的连接路相接,将汽车导入停车区域的同时,并留有停车时掉头或倒车所必须的场地。连接路根据为之服务的公路标准和所在地区,按互通式立体交叉及设置休息设施的匝道或按平面交叉部分的设计标准设计。
9. 公共汽车停靠站
停靠站分停车带及停车点,停车带是为了公共汽车旅客上下,与干线车道分开,作为专用的地带,一级高等公路上必须设停车带,其平面线形必须是直线,或是曲线半径大于标准的、纵坡小的区段。停车点是旅客上下用的干线的外侧车道。
交通工程都包括哪些项目?
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交通特性。包括车辆特性;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特性,主要指他们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反应能力等;道路特性,如道路的数量、质量、道路增长速度与交通量增长速度的关系等;交通量;汽车行车速度;道路通行能力等。调查研究这些交通特性,是为了揭示交通规律,据此编制交通规划,设计道路线形和实施交通管理。
2)交通规划。在调查研究交通现状,预测未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对交通的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交通规划。它是城市或区域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交通流。即车辆在道路上连续行驶形成的车流,可用流量、流速和密度(道路单位长度上含有车辆的数量,单位是辆/千米) 3个参数来描述。研究道路交通流的运行规律,可用于分析道路和各种交通设施的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4)道路线形设计。包括道路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道路交叉口、道路景观、道路出入口和道路渠化设计。设计方针是保证行人和车辆安全、畅通。
5)交通管理。研究如何采用一系列手段正确处理交通中人、车、路三者间的关系,保证交通安全,减少交通公害。
6)交通安全。研究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及产生原因,从而提出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
7)交通公害。指机动车辆排放废气和产生噪声及振动而造成的对公众的危害。研究防治公害的措施日益受到重视。
8)交通节能。包括节能汽车的试制,省油的几何设计研究等。 交通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公路、铁路和市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到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79条地铁线路,总长2259.84公里,总投资8820.03亿元;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10万公里;另外,城际铁路和轻轨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交通形式。
城市运转保障人员包括那些人?
城市运行保障人员主要包括从事公共事业、公安、农贸市场、快递、客货运输、社区管理、志愿服务等工作的人员。各类人员要根据所接触的人、物、环境的风险,规范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品。
对于不直接接触风险人、物、环境的人员,如果主要在室外环境工作,如交警、水电煤室外维修人员、货运司机等,适用于防护用品两件套,即一次性医用口罩和手套;如果主要在室内密闭环境工作,可以采取一级防护五件套,在一次性医用口罩和手套基础上,增加隔离衣、帽子、鞋套。
对于直接接触风险人、物、环境的人员,并进入封控小区、场所的室外工作人员,如道口检查人员、核酸采样辅助人员、志愿者、封控小区工作人员等,适用于增强型一级防护,即在一级防护“五件套”的基础上,将口罩替换为KN95、N95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口罩,并增加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对于直接接触风险人、物、环境的人员,并进入封控小区、住户或场所的室内工作人员,如上门开展水电煤维修人员、测量体温、核酸采样、垃圾清运等工作人员,适用于二级防护,即在增强型一级防护的基础上,将隔离衣替换为医用防护服,即大家俗称的“大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