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设施的功能是什么,在打仗中常说的斥候兵是干什么的?
古代的斥候,主要就是指侦察兵。
由于时代不同,叫法也多种多样,但所执行任务都相同,目的是侦察,以及相关的军事间谍活动。
《墨子》:守入城,先以(斥)侯始。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简注》注释道:侯,今名侦察或间谍。如唐朝,斥候也叫探马,也叫探骑。
(图:快马探骑)
宋朝时也称诇察(诇:xiòng)或诇逻,当时沿用唐朝旧称,也称:
诇伺。
《资治通鉴·卷二三二·唐纪四十八》:韦皋复与东蛮和义王苴那时书,使诇伺导达云南。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外则合兵势以重将权,罢小臣诇逻边事,行间谍以离其党。而斥候的定义,是在主力部队正式进入作战之前,进行敌后侦察活动的特殊兵种。
总结来说一句话,斥候的主要职能就是:
利用目视观测或其他侦测方法,以获取有关之敌情,天然及地形等情报资料,以为作战及战斗指导之依据。
打比方,古代没有卫星,无法通过战术卫星提前观测敌军兵力,具体的行军路线与粮草运输路线。
而冷兵器时代又必须要求双方近距离作战,因此斥候的职能,就是在战争开始之前,以探踪的方式找寻到敌军踪迹,再通过目测预估敌军总兵力大概有多少,粮草有多少,并且对四周的地理等自然条件,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最终汇报给本方指挥官。
四个字概括,刺探军情。
当然特殊时期的斥候,还兼备扰乱敌后的工作,如焚烧粮草,刺探指挥官具体位置等特殊行动。
所以总结来说,古代斥候就是现在所说的侦察兵。
然而经过时代发展,现代战争中由于军事科技的进步,按照不同方法,侦察兵的侦察方式,又可细分为如下种类:
一、先遣侦察:指先派遣侦察员,于大部队未到达预定作战目标区域前潜入侦察。
而先遣侦察又可分为两栖侦察与武装侦察,前者是派遣接受过两栖作战训练的侦察人员进行特种侦察。
(电影《勇者行动》中的两栖侦察兵)
后者则是派遣一支战斗小组,配备一定程度的火力,借由战术运用以获取敌方情报,我们常见的美国大片中,经常出现潜入热带雨林的特种作战小组,也可视为此类侦察兵。
二、雷达侦察:运用雷达技术侦察敌机动向。
(图:TRML-3D侦察系统与目标捕获雷达系统)
三、海上侦察:配备雷达与声呐系统的军舰,侦察敌机与敌舰的同时,也可侦察潜艇,完成反潜等任务。
四、空中侦察:搭乘侦察机等航空器,侦察员对目标区域进行目视或拍照侦察。
而近年来,空中侦察已逐渐向无人机侦察方向发展。
五、高空侦察:此类侦察较为特殊,因为高空侦察所依靠的航空器目前极为有限,一般指美国的SR-71。
六、太空侦察:间谍卫星。
七、电子拦截侦察
(图:美军EP-3电子情报侦察机)
以上就是现代军事中较为常见的侦察方法,但随着时代在变,往后的侦察方法还会发展出更多种类,而得益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只会更加的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军事秘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工兵和工程兵有什么区别?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工兵和工程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工程兵一般都是进行相对比较大的工程,一般不会上第一线,而工兵却往往要战斗在战争的第一线,面临生死考验。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就知道工兵都要干什么事了,工兵,尤其是战斗工兵可以说是全军中最辛苦,最危险的兵种之一。
中越老山之战时期,我军涌现出太多的英雄。比如著名的工兵英雄崔志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1985年6月,崔志斌等三人奉命到老山的我军防御前沿执行布雷设障任务。崔志斌和战友们来到阵地时,突遭越军炮火袭击。这是崔志斌第一次经受实战考验,但他并不惊慌,与两名战友一起沉着将190枚地雷布设完毕,并在60米宽的前沿阵地上设置了铁丝网障碍。
1985年10月,我军在第35号阵地开辟通路。该阵地前沿是暴露地段,坡陡路滑,离敌人很近。我军5名战士在炮火掩护下向前沿冲去,崔志斌先后十几次将炸药包和爆破筒放进雷区进行爆破。5名战士仅用了16分钟时间就在500平方米的雷区中强行开辟出一条通路,为我军步兵顺利进攻创造了条件。
1985年12月17日,我军侦察排来到越军第55号阵地前沿,执行侦察任务,需要配属两名工兵。崔志斌主动申请参加。完成侦察任务撤出时,由于跟越军遭遇,侦察排临时改变了返回路线,结果被越军的防步兵雷场拦住归路。情况紧急,崔志兵与另一名战友进入雷场迅速排雷,让大家得以摆脱敌人,安全返回。任务结束后,侦察排一致为崔志斌请功。
1986年1月,我军筹划进攻越军第55号高地的拔点作战。崔志斌再度主动请战,加入了第二突击队。1月28日,进攻战斗正式开始。为造成进攻的突然性,战斗开始前崔志斌秘密开辟了40多米的通路。战斗打响后,他又用单兵火箭开辟器为第二突击队开辟了50多米的通路。
向第55号高地进攻时,他们突然遭到越军两个火力点的阻击。崔志斌用冲锋枪掩护火箭筒射手,先摧毁了越军左侧的火力点。然后,他与战友利用地形,迅速迂回到右侧的越军火力点侧后,安放好炸药块,成功引爆。一声巨响,火力点被炸毁,四名越军当场死亡。
崔志斌继续与战友向高地顶峰冲击。不幸的是,一枚越军炮弹在崔志斌身边爆炸,他倒在了血泊之中,英勇牺牲。战后,崔志斌被追记一等功。
同样的工兵英雄还有张先军。张先军曾先后四次潜伏到越军阵地最前沿,观察越军阵地的地形特征、洞穴位置、兵力部署、火器配备等情况,还顺带排除了20枚地雷,开辟出40米的通路。1985年12月2日上午7点30分,我军打响了收复405高地的战斗,张先军率两名工兵和两名喷火兵参加。他们一路冲上高地西北侧,炸毁越军一处哨位,消灭两名守敌。
向越军据守的5号、6号洞进攻时,越军不断用炮火反击。张先军左臂和头部两处被炮弹炸伤,仍坚持率战友消灭了6号洞中3名守敌,拿下了这个洞穴。而在进攻5号洞时,洞口被高地侧翼上的敌人用机枪封锁,张先军胯部中弹。他依然坚持爬向洞口,离洞口只有几米时,洞里飞出两颗手榴弹,当场炸断了张先军的左臂。他的胸口也被炸出拳头大的血洞,当场壮烈牺牲。
战友们最终拿下了405高地,完成了张先军未竟的愿望。战后,张先军被追记一等功。让我们牢记英雄的名字,永远不要忘记。参考资料:老山的英雄 云南老山前线战地速写集 南疆长城 献给老山、者阴山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们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马歇尔计划是咋回事?
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就是西欧复兴计划,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方案”。在二战以后,面对残破不堪的西欧,以及为了防止苏联扩张和“入侵”。也是控制欧洲,开拓欧洲市场和成为超级大国战略企图。美国杜鲁门政府开始对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大馍馍的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这是美国完全成为超级大国的标识。由于主持负责此事的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所以被媒体俗称为“马歇尔计划”。
这个计划在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四年时间内,西欧诸国通过参加美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600多亿美金),这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美国在经济上通过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通过北约,完全控制西欧各国。但也必须承认,马歇尔计划是个一个双赢计划。
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而是野心家,是为了掌控当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应该说,美国的眼光极为长远,也是极为成功的战略行动。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至今还在,美国还在享受马歇尔计划余荫。我上大学的时候,书里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是:“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话应该是正确的,美国这么做的动机就是野心勃勃,就是为了成为超级大国。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是两利的。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大量物资挤压无法转化成资金,而战后已经破败不堪的西欧又急需这些物资,可以说,双方契合度非常高。美国输欧的资金虽然赠款90%,贷款10%。但核心原则是凡是接受马歇尔赠款的国家,只能从美国进行采购,就此盘活了美国找不到出口的战争期间积累的大量物资,也让美国商品迅速占领欧洲市场,而其中88亿流入货品采购,27亿进入原料市场,16亿进入工业机械。大规模的资金输入,使得拥有技术和市场唯独缺少资金的西欧迅速恢复战前水平,美国政府又不傻,一系列的操作为美国彻底占领市场做了战略做了铺垫。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是很难避免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二战结束以后,苏联的实力极度扩张,控制东欧六国。完全具备了统一欧洲的战略力量。而且战后 西欧根本无无法与苏联进行博弈与抗衡,只能是求助于美国,故而,马歇尔计划首先是政治性质的,而后才是经济性质的。马歇尔计划确实起到了遏制苏联势力扩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马歇尔计划也促使了冷战全面爆发。美苏对抗可是以欧洲为战场的。也是由于此,西欧各国不愿意成为美苏的战略的牺牲品。也引发了五十年代的西欧煤钢联盟,直到后来发展成了欧共体。直到现在的欧盟。
实际上最初的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包括了东欧各国,也受到了东欧各国的欢迎,也希望得到经济援助,而苏联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苏联干涉阻止了这个事情。波兰与捷克希望得到援助,已经与美国谈好,而被斯大林强行废止,实际上南斯拉夫也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这也是苏南关系破裂 一个原因。 马歇尔计划也迫使苏联成立经互会与之相抗衡,但无论在影响和规模上都远远无法与马歇尔计划相比较。
马歇尔计划即便从今天看来也是当时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产能转移行动,也是一场最为成功的战略计划,美国无疑是最大赢家,从经济和政治上控制西欧,没有美国马歇尔计划,就没有现在的西欧,所以现在欧洲给美国当小弟也是应该的,对于美国则是解决了美国战后重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的话,美国的经济肯定会有大幅度的萎缩。美欧双方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二战的动摇了西欧的统治基础,美国维护了西欧的政治统治,但也就此退出大国政治舞台。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时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谁发明了炸药包?
炸药包不需要被发明,在火药被应用在战场之前,利用容器或布包的爆炸装置就已经出现。但早期的黑火药成分恶劣,大都只能发生燃烧,并释放出大量的烟雾。
我国至少在唐代就出现了用于战争的火药包,宋代时已经趋于成熟。但这种火药包主要为了给狼烟助燃,或者当做引火物纵火。宋代出现了一些丢出去能产生剧烈燃烧和小型爆炸的药包。
《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毬、火蒺藜。
这个“火毬”,大抵就是被包裹起来的发火药包。这个叫唐福的人,可能就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炸药包发明人。
火毬又叫火聤,用纸、布等裱糊成外壳,然后填入黑火药与砒霜、铁蒺藜、石灰、巴豆、狼烟等物质制成。既可以充当火砲的炮弹,又可以当成警戒用的信号弹,战场上打入敌阵,虽然无法真正的爆炸伤人,却可以在滚动中引发烈焰浓烟,形成人员难以接近的障碍。如果集合起来使用,拿来烧毁敌人的粮草车辆实在是太合适了。紧急的时候,还可以当做守城的工具,看哪儿攻的猛,直接扔几颗下去,一时半会儿这里怕是没人再来了。
我们在宋元的故事中看到的“霹雳炮”其实就是“火毬”,按照宋人的描述,这种武器已经具备了爆炸的能力,可以产生响声和视觉遮蔽效果。
例如靖康元年,丞相李纲迎战金兵,“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南宋时,采石矶一战,虞允文阻击渡江金兵,“舟中忽放一霹雳炮…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遂大败之。”
李纲的火药虽然没记载炸死几个人,但确实起到了惊敌的效果。而虞允文的做法显然更聪明,他通过火药爆炸,激起石灰弥漫,从而令敌人暂时失明,成了待宰羔羊。
到了南宋末年,金国苦苦抵抗蒙古的征伐,他们也使用起来炸药包。不过这会儿不知是社会发展了,还是金人脑子比较开窍,他们使用的是铁罐盛放的“震天雷”,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花活,直接点着了用投石机扔出去,“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这里无法计较夸张的程度,现代155炮也炸不到半亩。不过还是可以侧面感受下,这种原始炸药包对敌人的伤害在当时达到了“史无前例”。
后来大金国灭后,南宋也开始被元军狂攻,元军元将阿里海牙打到广西桂林(静江)时,竟然遭遇了一次宋人守将的“自杀式爆炸袭击”。静江守将,一个姓娄的钤辖(南宋武将虚职,金国属七品)带了250人守月城(城门后方形如弯月的小矮墙叫月城,与瓮城是配合的),当时外城已经破了,元军打这个月城打了10天竟然拿不下。最后关头,娄钤辖心知过不了这关了,便让剩下的人把身边的火药全堆到一门火砲旁,大伙相拥自爆。
"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这应当是古典中国最后一声炸药的巨响。
黑火药的配方在后来火炮、火枪的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这时候它已经能非常凶猛的爆炸了。我们无从得知是谁将它做成第一个炸药包的,但既然黑火药能在炮膛中炮炸,那么离炸药包也就一线之隔。宋人、金人都知道用火药包制造爆炸伤敌,元人也在进攻日本的时候被记载了“火炮”的图像。明初的“跛子帖木儿”更是拿火药、火枪、大炮在中亚东征西讨,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神勇的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卡拉打得硝烟弥漫。这个时候,一定程度上的“炸药包”应该已经成型。
我们知道,后来渐渐发展的“定装式火药”开启了火炮发射的新时代,这些定装药包本就是天然的爆炸物,只要扎破个洞,插上捻子,与炸药包别无二致。
不过现代意义的炸药包,那还得等到炸药的发展以后。这类装备多半是受火炮的定装药包影响,步兵们直接拿着临时充数的大威力药包爆破敌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炸药爆破”已经有专门的战斗工兵负责了。
在堑壕战阵地中,有时候依靠人力挖掘坑道不方便,军队就会派出“战斗工兵”,采用煤矿爆破的方式,在阵地的地下打洞。双方为此还会互相监听对方的动静,派出部队用炸药采取“反制”。失败的一方,轻则一个碉堡让人卖机票,重则整个阵地都坐土航班。
1917年6月17日,比利时战场梅西讷山脊战役,德军的60号高地让英军整体爆破,造成了德军2万人的伤亡——澳大利亚工兵团在阵地下方打了个超大的地道,然后埋上445吨的TNT,它们最近的一个药室离德军的肚皮只有27米。
起爆后,这次爆炸持续了19分钟才平息,不仅当场抹掉了德军阵地,连前沿的英军都有许多失聪和炸傻的。伦敦到都柏林的市民都听到了地震一般的闷雷。这顿爆炸被称为人类最大的TNT爆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