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哪里有交通设施,有哪些名人莫名其妙离奇的失踪了?
我说的这个真是“大名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先听听这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家是不是从小都会背诵呀!没错,我要说的这位,就是神秘失踪的骆宾王。
神童出世初唐年间,婺州义乌县有座骆家桥,桥边住着一户骆姓人家。公元619年,骆家生了个大胖小子,祖父翻遍了古籍经典,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观国家大治之光辉,入朝辅佐于君王。于是,这个孩子得名骆宾王。
骆宾王天资聪颖,别的孩子还在撒尿和泥玩呢,他已经熟读上百首诗了。有一天,祖父的老友前来做客,两人坐在池塘前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儿孙的学业问题。祖父忍不住夸赞:我大孙zei小小年纪就过目不忘、天赋异禀,将来可比他爹有出息多了。
朋友抬起头,看了眼蹲在池塘边、正痴迷地看着一群大白鹅的骆宾王,心想哪有什么神童,便让这孩子露一手。骆宾王真给祖父长脸,未加思索,一首《咏鹅》脱口而出,把两位老人都震惊了。从此,7岁的骆宾王闻名乡里,成了众所周知的神童。
碌碌无为的小职员骆宾王10岁那年,父亲在青州博昌当县令,便把母子也接了过去,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年,骆父突然辞世,家道从此中落,一家人只能靠亲友救济勉强果腹。
22岁那年,骆宾王也进京赶考,作为一名学霸,他对中榜可是信心满满。但是,初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可不光是看成绩,还要有光鲜的家世以及够硬的后台才行。所以,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不是忙着复习功课,而是四处奔走,与权贵显要攀关系。
没钱又没背景的骆宾王,不出所料的落榜了,他在长安四处奔走,终于在李元庆府里谋得一个九品录事一职。这个官,真是九品芝麻官,每天就是抄抄公文、写写汇报。
李元庆还算惜才,看骆宾王颇有才华,有心为他升职加薪。但是按照流程,骆宾王必须先写一封自荐信,讲述一下自己的优点,可骆宾王居然“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接下来的几年里,骆宾王始终是碌碌无为,就是一个小职员。
公元665年,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骆宾王呈上《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哄得龙心大悦,被封为奉礼郎。
客串妇女主任入京做了官,骆宾王渐渐染上了一些不良陋习,看到富家子弟斗鸡赌博,他也跃跃欲试。哪想到运气这么差,刚坐下玩一把,就遇上京城“严打”,骆宾王因此贬官入狱。有了案底之后,再想当官可不容易了,于是他主动要求参军,前往西域戍边,还曾参与对吐蕃作战。所以他这一时期的诗,既带有边塞壮丽的景色,也包含着报国的热血豪情。
西域归来后,骆宾王又入西蜀,担任李义的幕僚,参与过平定蛮族叛乱。在这期间,骆宾王客串过2次“妇女主任”的角色。
原来,骆宾王的好友卢照邻,被贬官四川时郁郁寡欢,是一位郭姓女子陪他度过了那段时光。两人分别时,郭氏已有身孕,卢照邻发誓一定会回来接她,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连个鬼影都没见到,听说骆宾王是他的好友,郭氏便找来诉苦。
骆宾王听说此事,不仅义愤填膺,还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痛斥卢照邻始乱终弃。其实,卢照邻离开四川后就染上疾病,加上仕途不顺,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照顾好别人呢?所以,看到骆宾王写的那封信,他也是泪如雨下。
还有一次,一个叫李荣的渣男,抛弃了一位叫王灵妃的女子。骆宾王再次大笔一挥,写下一首《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痛斥渣男的无耻行径。这首诗写的很长,足足100句,共700个字。“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样的名句,就出自这首诗。
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调回长安,再次入朝坐官,一路升职至侍御史。此时,武则天在朝内权力通天,刚正不阿的骆宾王多次上书讥讽,结果被人诬告贪污,再次入狱。一年之后出狱,被贬去台州当了个县丞。
此时的骆宾王已经60高龄,一辈子起起落落,也该退休安享天年了。都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骆宾王同样如此,6年后,他终于干了件大事!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唐睿宗,但实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同时,武则天还大肆诛杀李唐宗室,气的骆宾王怒发冲冠,班也不上了,跑去扬州追随徐敬业,搞起了“武装起义”。著名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是在此时写的。
遗憾的是,徐敬业没啥领导能力,本来可以一鼓作气只取长安,可是不听骆宾王等人的劝告,非要来个中场休息,结果给了武则天准备镇压的时间。不到三个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
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那就给个关注吧:圆桌派,每天三分钟,涨点历史新知识!
近代史上山东籍名将都有谁?
我说一个: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在上世纪的30年代,这首《大刀进行曲》吹响了全民抗战的号角,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使它成为了经典,至今仍被广为传唱。这首歌可以说是专门为赵登禹将军作的,赵登禹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受到国共两党尊崇的抗日名将,他在卢沟桥壮烈殉国后,被南京国民政府追授位陆军上将,毛泽东则高度评价他“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打虎将军1898年,赵登禹出生于山东菏泽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7岁时父母送他进学堂读书,但只上了两年就因为家贫不得不辍学。13岁那年,他拜本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学得了一身好武艺。后来赵登禹逐渐萌生了要去参军的想法,他听说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纪律严明,于是在16岁那年,他正式投到冯玉祥的部队,成为了一名副兵。这时赵登禹已经长到了一米九,有一次冯玉祥巡视部队,见他身材高大,便问他敢不敢和自己比摔跤,赵登禹于是连摔冯玉祥三跤,大家都觉得冯玉祥肯定会重重责罚赵登禹,但冯玉祥却非常高兴,提拔他当了自己的贴身警卫。赵登禹很感激冯玉祥的提拔,于是更加尽心尽力地保护他。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了“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争看众人斗酒竟挤倒了屏风,暴露了计谋。就在郭坚欲拔枪射冯玉祥之际,赵登禹出手制服了郭坚。因下手迅猛,竟然拧断了郭坚的脖子。后来在一次野外演习时,一只大老虎突然窜了出来,赵登禹马上带人进行围追,老虎身中数枪,跳入江中,赵登禹将老虎拖上岸,骑在它身上抡拳猛击,将老虎打死。刚好有人把他打虎的照片拍了下来,后来冯玉祥专门还在照片上题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这九个字。正是靠这种忠诚和勇敢,赵登禹被提拔得很快,30岁时就当上了师长。2.喜峰口血战成名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与赵登禹所在的109旅进行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为了打破僵局,赵登禹选出了500名大刀队员,准备亲自带他们夜袭日军。3月12日晚上,大刀队员乘着夜色突入了日军一支骑兵部队的营区,日军正在酣睡之中。大刀队迅速解决了日军哨兵,挥舞着大刀,冲入日军营房。先扔了一阵手榴弹,紧接着趁日军混乱之机用大刀劈杀,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大刀队又趁乱放火,日军其他部队见到火光,纷纷赶来增援。然而在夜间,日军的飞机大炮都发挥不了作用。尽管日军士兵也都是从入伍就接受刺杀训练,但在西北军英勇的大刀队面前,却占不到任何便宜。赵登禹腿上受伤,但仍坚持在一线拼杀。最终大刀队大显神威,一举夺取了敌人的阵地,砍杀了百余名正在睡觉的日军炮兵,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随后他们又烧毁了日军的辎重和粮草,取得了战斗的全胜。此战我军歼敌1000人,炸毁大炮18门,取得了“九一八事变”后的首次大捷,史称“喜峰口大捷”。日本一家报纸评论说:“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此战也让赵登禹一战成名,赵登禹被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并颁发青天白日勋章,作曲家麦新也根据此战创作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3.光荣殉国但随后日军依然在华北步步紧逼,局势越来越紧张,1936年夏天,几名日本特工竟然将29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绑架了。赵登禹于是决定迅速采取行动,他将一亲日分子叫来,让其向日方传话:限日本人两小时以内好好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先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统统杀光!当着亲日分子的面,赵登禹拿起电话向部队下令,要求两小时之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果然,两小时内,日本人将宣介溪送了回来。“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经过精心准备,开始向北平大举进攻,7月27日,日军开始向南苑发起进攻,南苑地处北平南郊、团河以北,是北平的咽喉要道。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赵登禹在召集大家开会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28日拂晓,日军开始向南苑发动大规模进攻。当日本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冲至阵地前沿时,赵登禹挥起大刀,跃出战壕,率将士杀入敌群。刀光闪闪,号哭一片。正是暑天,光着上身的将士看到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个个如狼入羊群,撕咬腾挪,杀声惊天动地。这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日军窥出赵登禹部队的意图,抢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了机枪,以火力封锁了道路。当赵登禹到达以后,遭到了埋伏在大红门的日军机枪的火力扫射,他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当他从昏迷中醒来,对身边满面泪水的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然后嘱咐他告知自己的母亲不能尽孝了,言毕而逝,年仅39岁。赵登禹是抗战期间牺牲的第一位师长,1946年,北平市将市里的一条道路改名为“赵登禹路”,并一直沿用至今。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了赵登禹的烈士证书。赵登禹烈士永垂不朽!陇东县属于哪个省?
甘肃省庆阳市。
庆阳市,古称庆州,习称“陇东”,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主产区。截至2020年7月,辖1个区、7个县。截至2022年末,庆阳市常住人口215.84万人。
庆阳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甘肃省东部,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定边、吴起、志丹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同心县接壤;南与甘肃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彬州市、长武、旬邑县相连。总面积27119平方公里[26]。被誉为“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能源新都”,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
鬼谷子的故里到底是哪里?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鬼谷子故里在洛阳市汝阳县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六大理由支持,请继续看。
一,弟子籍贯支持。从史料看,鬼谷子的成名弟子绝大多数是中原人,活动范围也在中原地区,这说明鬼谷校址的地望不会偏离中原。鬼谷子的事迹虽然不详,但孙膑、张仪、苏秦、毛遂早年的生活地区则比较清楚。如孙膑"生阿、鄄之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地点在战国卫齐之间,今鲁豫交界处"。张仪籍贯在魏国,《史记索隐》说明张仪为晋国大夫之后,河东(今山西南部)人,早年曾游说楚国;苏秦籍贯在东周洛阳,早年事师齐;毛遂是今河南原阳人。从这些史料记载看,孙膑、张仪、苏秦、毛遂的早期活动主要在中原一带,他们所从师的鬼谷先生所居校址地理位置由此当可作推论,很可能就在中原地区。
二,交通状况支持。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孙膑、张仪、苏秦等就近师从鬼谷子学习是确有可能的;反之,要远离中原地区去外地就学的可能性则不大。尤其是苏秦,农民家庭出身,家境"贫穷"(《战国策》卷三,秦一)、"臣东周之鄙人也"(《史记》和《战国策》记苏秦见燕王所说),他不可能舍近求远外出学习,远到陕西、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去求学则有悖常理,他的就近求学地点应当在中原地区。
三,弟子去向支持。从苏秦、张仪学成毕业后出游地点看,鬼谷应该是在中原地区,因为他二人后来学成所游历的地方,大都远离中原(秦、楚等)。《史记·张仪列传》载:"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如果说苏张从鬼谷学成后,先去别国谋事,那么就可初步判断,鬼谷之地当时不在秦,也不在楚。因为若鬼谷在秦或在楚,就不会有他们去秦、去楚之说。
四,所授内容支持。从鬼谷先生教学所授内容看,重点在于外交和军事,纵横术即兴起于此。而纵横术的运用,多是小国由于国力不济而周旋于大国之间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多是小国,东齐南楚、北魏、西秦都是大国和强国,中原小国为防备大国的蚕食鲸吞,就必须在外交和军事上加强筹划,招揽人才,这也说明,战国时的鬼谷校址当在中原地区。
五,实地考察支持。在今陕西、湖北、湖南、山东等地的一些"鬼谷"地名,现多仅存于史书和传说中;个别地方虽有其名,但当地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却不能指出鬼谷遗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采访当地老百姓,这些地方也极少有关鬼谷子教学及其弟子孙膑、苏秦等人求学的传说,即使有传说也明显多是源自中原地区的版本。由这些众多鬼谷之地所形成的地理范围看,跨越豫、陕、鄂、湘、鲁等省界,可见中心区在中原地区的黄河南北,今洛阳附近。
六,文献及遗迹支持。洛阳市南部汝阳县的云梦山,古属伊阳地,唐设伊阳县,1959年因与宜阳县谐音,以县城居汝河之北改称汝阳县至今。汝阳云梦山位于县城南约4公里处,现有鬼谷村鬼谷洞,有学者认为此地为"鬼谷"校址,1993年在此地曾举办"鬼谷子古军校遗迹研讨会"。现存历史文献最早明确记载汝阳云梦山为"鬼谷"校址的时间是宋代。此后,元、明、清各时期又有不少地方志史料,记载鬼谷先生所居"鬼谷"在汝阳云梦山。主要史料有:清道光年间编撰的《伊阳县志》记载:宋宁宗嘉定22年(金至宁年,公元1213年)《创修丹阳观碑记》刻石有"水帘洞为鬼谷子成道之处"文字。《明汝州全志》引《广舆记》记载:"鬼谷子尝隐此,俗传苏秦、张仪授书处"。明正德《汝州州志》记载:"云梦山在伊阳县城南七里,相传鬼谷子修道处。"明成化《河南总志》卷七记载:"云梦山在嵩县东九十里(即今汝阳),昔鬼谷子游息于此,一名鬼谷山,前有水帘洞"。《清一统志》记载:"云梦山,在伊阳县东南七里。县志相传鬼谷子修道处,其北有水帘洞,悬崖石,洞阔数武,内穿一道,崎岖约二里许,洞口有涧隔之,一小石塔,自顶滴水下注"。《河南通志》记载:"鬼谷子楚人,今伊阳县东南八里,有石洞存焉"。清道光《伊阳县志》记载:"云梦山,东南五里,鬼谷子隐处,苏、张授书于此"。可作辅证的《东周列国志》有载:"鬼谷子在云梦山采药。
有学者又引《史记·甘茂列传》"自淆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从其地形解释此鬼谷即汝阳鬼谷,此说有一定道理。古淆塞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南14公里,陕县菜园乡境内,系山东段山隘。古代有盘淆、石淆、千淆之分,合称三淆。该关口为鹰嘴山和菜山结合部,马鞍状隘口。从西东至关口地势稍缓,路线较直。坡顶为关口最窄处,从坡顶到坡底仅约1华里,相对高度却有百余米,呈现雄险之势。三门峡至洛阳公路由此通过。此关口是这段险路的北端起点,今河南汝阳县云梦山的"鬼谷"则是其南端终点。
东晋郭璞有诗云:"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说明鬼谷子所居之地有清溪相傍。《伊阳县志》记伊阳马蓝(兰)河即古清溪。清溪在桃源山边,有古洞,位于鬼谷村边。《伊阳县志》又记载:"而南里许有桃源山,碧树清溪犹然辉映","欢之东数百武,有鬼谷洞,传称其居清溪,得马蓝水耶"。这与历史文献记载的"鬼谷"地理位置有相似之处。
"鬼谷洞"内还有出土文物佐证,此洞自战国时期始,古代各时期曾有人在此居住。在古清溪河旁的鬼谷村鬼谷洞内,近年出土一批古代文物有20余件。经鉴定,其中有时间较早的东周青铜戈,有汉代陶罐和宋代瓷器,还有铁斧等。洞内还出土有供奉鬼谷先生的石碑一通。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此洞的始用年开始于战国,历经汉、宋、元、明、清都曾使用。
鬼谷子先生的事迹,距离现在毕竟有两千多年了,许多直接的证据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虽然有众多的线索都指向了汝阳县的云梦山,但也不能百分百的确定下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