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施解决不了什么,大数据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感谢您的阅读!
要问大数据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我从下面几个应用场景出发谈谈大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闻推荐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使用的今日头条app,它就是依靠大数据对用户的浏览行为、喜好、使用时长等每一次的操作行为进行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和分析之后,进行有目的的推荐。所以你会发现你越喜欢哪一类内容,同类型的内容推荐的也就越多,随着你在app投入的时间越多,你们之间磨合的越默契,推荐的就越来越精准,这也是头条最初崛起的硬实力。
再看抖音、快手等娱乐短视频app其实也是利用大数据推荐,你的每一次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之后作为给你呈现更多类似内容的依据。
电商行业当我们浏览某件商品之后,下次你打开app某些页面就会推荐你之前搜索过的、收藏过的或者购买过的类似商品,这是就是大数据的存储记忆功能,帮你更加快速的找到你想要的物品。
交通无人驾驶汽车的原理也是依靠大数据去实现的,系统内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对各种各样的驾驶习惯、行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帮你分析最优路线、如何躲避车辆、提供最优驾驶行为等等。
体育之前有款面对冰球运动员的数据解析类app就是依靠大数据实现的,它会对每个球员的临场表现、每日训练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给教练提供更多数据支撑,之后教练会依靠个人经验和每个运动员独特的数据结果去有目的的训练每一个球员。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每个球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让每一次训练更加高效。
医疗行业未来,依靠大数据的医疗行业可以把每一次的手术做的更加完美,你不再担心大夫会因为个人心情或经验不等影响手术的过程。
再比如,当每个人前半生的所有诊断病例、家族的遗传病例等都集合在一起之后,依靠大数据可以预测未来你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症状,并在早期就进行干预,避免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寿命可以更长久。
总结以上就是我观察到的大数据正在优化解决的问题,当大数据完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时,只会让更多的不可能变得可能。
海桐高速线路走向?
建设海桐高速公路,是南北走向(原丁屠公路),起点从杭浦高速公路海宁丁桥,终点在沪杭高速公路桐乡屠甸,海桐高速公路全长18.3公里,设四车道,沿途这三个出入口,分别是硖崇公路、江南大道西延伸、525国道。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开通将有利于促进海宁城西的发展,尤其是海宁皮革城中央商务区以及伊嘉塘国际文化和体育中心公园建设。交通设施的便捷性,也相应的对周边的楼盘,如开元名都、卡森卫星城等带来利好。
桐海高速公路走线及市区江南大道出入口预测,避开斜桥镇区,所以应在斜桥东侧,卡森卫星城和万城雅园东侧原有规划的丁屠公路南北走线,穿越伊嘉塘公园,江南大道西延伸设置高速公路出入口。也有利于海宁中央商务区和海宁皮革城商贸区发展
东南大学交通规划专业考研方向有哪些?
答:
1. 根据东南大学2012年研招目录,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01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
02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
03 道路交通安全
04 城市交通控制及智能交通系统
05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06 道路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
另,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还开设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
01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2 道路与铁道工程
03 载运工具运用
04 岩土工程
05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6 桥梁工程
07 港航工程
08 测绘工程
2.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2009年的学科水平排名,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学科位列全国第2名。(第1名是西南交通大学,以研究铁道交通运输为主)。
3. 东南大学的智能交通科研领域归属于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为该校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教授领导并成立了教育部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从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的机构之一。该科研领域由东南大学的交通工程、计算机工程、控制工程、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交叉而成。
主要科研范围: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技术;轨道交通工程;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高速公路通信、监控与电子收费系统;交通安全技术;智能运输系统的基础理论;ITS与现代物流;交通图像采集与识别;区域交通系统状态特征提取与集成技术;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预警技术;交通设施监测预警管理系统。
详情可参考东南大学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网站:http://itscenter.seu.edu.cn/SZLLDetail.aspx
大家认为市政工程目前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趋势一:建设投入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
1978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此时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非常之小(国家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统计该项数据)。2014年全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98万亿元(其中:城市1.62万亿,县城0.36万亿,乡镇的数据本文均不纳入统计),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该比例自2001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9%,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大提高。
我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年之后开始突破2000亿元,并进入快速增长期,尤其在2009年国家四万亿投资之下,投资额实现两连跳,迅速从2008年的9000亿元突破到2009年的1.2万亿,再到2010年的1.6万亿。历经10年的投资高速增长,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大体完成,2012年之后投资开始进入稳定增长通道,近几年的投资额基本稳定在2万亿左右。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受国家投资政策影响较大,2016年将是基建投资大年,预计基建投资总额将达16.4万亿,有望维持在15%以上的增速,可以预见,2016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在历经2012-2015年的稳定发展之后,可能会再次实现一次跳跃式增长。
趋势二:建设能力显著增强,但城市、县城差距仍较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开辟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相继建设了一大批供水、燃气、供热、道路、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公园绿地等项目,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功能大大增强。我们看看2000-2014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增长的几个重要数据:
全国市政道路长度从21万公里增长到48万公里,道路面积从30亿平方米增长到92亿平方米;
已建成轨道交通长度从117公里到2715公里;
城市燃气普及率从45.4%增长到94.6%;
市政供水管道长度从32.5万公里到88万公里,排水管道长度从18万公里到67万公里;
全国污水处理厂从481座到3362座,城市污水处理率从34%到90%;
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厂从1018到1947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从21万吨到53万吨;
全国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从77万公顷到262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从17.5万公顷到73.7万公顷。
14年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各项数据均翻了好几番,其中轨道交通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增长速度尤其之快。
从上表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城市和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能力的差距,差距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县城常住人口较城市常住人口少,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较少也属正常;另一方面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地方财政拨款,虽然中央财政拨款的比率比城市市政建设稍多,但市政工程项目能获得的银行贷款非常之少,导致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随着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不断饱和,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也将成为市政工程企业区域发展的方向之一。
趋势三:投融资实现多元化,民间资本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力量
1978年城市市政建设仅有中央财政拨款;
1980年开始引入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
1985年开始引入外资;
1996年开始引入债券;
2001年开始引入地方财政拨款;
目前,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已由1978年前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逐步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发行债券及企业自筹等多种渠道拓展。目前市政设施建设投资已经形成多元化局面,政府投资、银行贷款、民间资本成为主要力量,三者投资比例占投资总额的85%。
民间投资已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力量,截至2016年6月底,财政部公布的两批PPP示范项目232个,其中执行阶段项目105个,105个落地示范项目中市政工程类项目54个,占51%,污水处理、市政道路、供水、垃圾处理几个细分领域的PPP项目较多,未来,如何利用市场机制让民间资本充分参与市政工程投融资项目,如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消除民间资本的后顾之忧,如何建立多元化的退出机制等等都是未来有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资金1.62万亿元,其中,最大的三个来源是:国内贷款4383亿元、自筹资金4295亿元、地方财政拨款4135亿元。与城市相比,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主要靠自筹资金,资金构成中,自筹资金比例接近50%,而银行贷款比例仅9%,这也是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不管是从建设总量,还是从增长率来看都远不及城市市政建设的原因之一。
趋势四:投资结构迈出新步伐,轨道交通和排水将成为建设的重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是解决供水问题,投资结构单一,行业发展不平衡。“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发展,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尤其在供水、供热、公共交通等方面,投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道路桥梁是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最大的板块,2014年市政道路桥梁投资额接近1万亿元,其中城市道路桥梁投资达到7644亿元,县城道路桥梁投资达到1908亿元。
轨道交通是未来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最具投资潜力的板块,根据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我国轨道交通投资额将达到1.6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十三五”期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中,轨道交通的占比可能会从2014年的20%增长到40%甚至50%,成为城市市政公用建设中最大的投资领域,将吸引一大批建筑企业进入该领域。
我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约50万公里,地下管廊长度却不足1000公里,此次暴雨让不少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地下管廊、排水、海绵城市概念热度再增,“十三五”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中,排水领域的投资有望进一步增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