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和实力稳步提高
促进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国有企业规模实力
“过去10年,国有企业从注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加速到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翁洁明在会上介绍了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规模和实力稳步提高。
截至2021年底,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监管企业总资产达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2012年至2021年,国有资产体系监管企业增加值总额达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国企和国企也在“十三五”节能 提前完成了减排目标。2021年,央企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将比2012年下降33%左右。
——服务和维护国家重要战略。
国有企业积极服务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共签署了涉及雄安新区900多个项目的3849个项目。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优质共建。央企海外资产约8万亿元,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项目8000多个。
--促进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为自力更生作出有力贡献。
创新力不断增强。过去10年,央企与700多个国家研发平台建立了7个创新联盟,研发总投资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拥有107万研发人员,比2012年底增长53%。
[焦点资讯]
创新成果的出现速度正在加快。近十年来,中央企业攻克了集成电路、5g通信、高铁、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工业飞机、能源动力等一系列重要核心技术,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航空航天、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北斗导航、5g应用、取得了国内航母。建设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大气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重大项目。
此外,过去10年,中央企业缴纳税款18.2万亿元,国有资本利润1.3万亿元,国有资本转入社会保障基金1.2万亿元。国有企业还积极落实国家扶贫政策,通过降低电价、燃气价格、电价、路费、租金,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
“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为党和国家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我们有信心把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有决心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在新的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翁洁明说。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活力和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国企十年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有效打破了一些体制和制度障碍,出现了更有活力、更有活力的新型现代国企,为了总结近十年来国企改革的成果,翁洁明从三个方面作了具体介绍。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47个中央企业组成的26个集团进行了战略重组和专业整合,9个新企业成立并被接受。10年前,央企数量由117家调整为97家。切断企业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已经结束。全国有2万多家各类公共服务机构接受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监督,1500万职工家庭“三供一业”基本实现分流。
——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益明显增强。
三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打破了僵局,打破了局面。围绕“总经理提升能力”,全面推进管理层任期制和合同管理。以“员工可入职”为重点,加快实施公开招聘、竞争性就业、最终调整、下岗退出等市场化就业制度。围绕“收入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我们推进和完善了基于业绩贡献确定报酬的分配机制,中长期激励政策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2013年以来,国有企业通过重组重组引进了超过2.5万亿元的社会资本。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数量分别占70%和54%以上。“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涌现出多家主营业务突出、公司治理优良、创新能力强、活力高效的优秀企业。”。彭华刚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稳妥地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效率不断提高
翁洁明说,近十年来,国务院国家资委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率。
发挥专业化、系统化、法制化优势。加强专项监管,探索不同于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创新。加强系统监管,整合稳增长、聚焦改革、加强创新、促进发展、防范风险等多重监管目标,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加强法律监管,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业务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法治建设,提高法治轨道上国有资产监管能力。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